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内核与构建原则(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内核与构建原则(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的科学抽象,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不仅充当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可以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

话语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话语体系,体系内又包含着各种性质的话语元素。在这些话语元素中,价值内核是一个重要方面。价值内核如同话语体系的根茎。只有价值内核是正确的,话语体系这棵树才不会长歪。只有价值内核是“有营养的”,话语体系才会“枝繁叶茂”。建立一定的话语体系,明晰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内核作为体系的支撑是前提。一定社会的话语体系总是根本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也要从中国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中寻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远变革,“无产阶级”的外延得到扩大,“无产”不再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而是包裹着众多阶层的相对性概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但同时,由于“无产阶级”外延的扩大,也使“无产阶级”内部的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话语体系无法把如此庞大阶级的价值观全部囊括,因此,仅对“统治阶级价值观”泛泛而谈不再具有实质意义。对于话语体系的价值观规定,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维。笔者认为,价值内核的规定性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1)满足统治阶级最大程度上的普遍认同,具有公约性。(2)符合实际又要有所挑战,具有目标性。这两方面既是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观考量,也是话语体系更新时的原则秉持。公约性有利于规避统治阶级内部的价值分歧,构建和谐的主体关系,保证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主体的“同向”;“目标性”则为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动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价值观支撑如果只是当前的“复写”,那么它只是一种自我表达,不能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而价值观又必须符合实际,否则就失去与主体的联系,无法获得主体的共鸣。

当前,最能体现两方面要求的,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的科学抽象,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不仅充当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可以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要求并不损害某一阶层乃至个人的利益。无论是对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旨向,亦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约束,都符合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就根本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着公约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价值追求都包含着广阔的外延。例如,对富强的追求是持续性的,并没有具体的指标去规定“富强”的边界在哪里,因此,“富强”就成为一个现实性与目标性结合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价值追求也都具有这一特点,因此,作为价值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有利于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保持稳定性。除了公约性与目标性的充分满足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世后前期的宣传及良好的反响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价值内核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讲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之中。就是要在生成话语时思考话语的目的和最终展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是否相向,就是要在审视话语时思考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相悖,就是要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目标。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