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昌: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自信”

孙建昌: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自信”

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一个国家的前行动力,是一个政党的勇气担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艳玲教授所著《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学习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放置于全球化这一宏大的叙事背景下进行解读,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启示。

研究视野宏阔、角度新颖。纵览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解读,主要聚焦于国内语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更宏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更宽广的理论视角。该书站在全球化这一制高点上,突破过去以中国为分析单元较狭隘的视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置于全球化这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重新进行观照,这就透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层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走向认识全球化规律和能动地把握全球化规律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孕育、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文明样态,符合全球化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最宏阔的证明。由此,该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全球化的话题,也刷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话题。

全书结构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该书紧紧围绕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关系的历史演进这一主线,重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内容广泛,有着较强的系统性;通过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道路自决促理论自信、以理论自信促制度自信内在逻辑理路的透视,形成了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又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逻辑层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严整的逻辑体系。

观点时代感强、问题意识浓厚。该书没有回避全球化时代变革给中国带来的新挑战,而是直面问题,指出了困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破题求解具有传播社会主义自信正能量的效应。一是有助于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足”的思想困扰。该书对于拨开笼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上的种种认识迷雾,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有助于克服缠绕中国已久的“成长中的烦恼”。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我们只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充满自信地走向全球化,才能克服缠绕中国已久的“崛起中的烦恼”,并在此过程中审慎地把握中国自身的世界角色,重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自信”和“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