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公共外交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公共外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下,我们强调共同、关照人类、要讲义利观。因而公交外交不只要为国家利益和外交大局服务,也要为国际共同利益、为人类文明沟通互鉴、为别国人民的发展和福祉服务。

QQ图片20171027132727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外政策部分中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对国家的公共外交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等,统筹推进公共外交工作,全国各地和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公共外交机构。但在十九大报告中,没有再出现“公共外交”的这个概念。“人文交流”的概念则被放到了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当中。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本文谈一谈个人的观点。

十九大报告中虽然没有再提“公共外交”概念本身,但与公共外交直接相关的提法多处见在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过去五年工作的历史性变革”对于外交工作的总结,有一句统领性的话,叫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其中的“多层次”,显然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除了官方外交外,还有公共外交的内容。毋庸置疑,也只有在这种纵向“多层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和横向的“全方位”一起,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因而这句话实际上提纲挈领地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构成进行了权威描述,从而为中央、地方、社会共同参与的公交外交进行了界定。

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有一段话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显然属于公交外交的核心范畴。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概念,也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出现。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把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联系起来了,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目标。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有了具体的要求,就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些内容都是开创性的。十八大以后,很多公共外交学者都在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十九大报告作为最高政治文件,权威地提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对公共外交理论的发展是一种肯定和指导。在这一段话中,又再次出现了“立体”的概念,证明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只展现国家的形象、政府的形象,还要展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生活。因而这是第七部分关于公共外交的阐述。

报告第十二部分是阐述对外政策的,其主题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分当中有两句话跟公交外交相关。第一句话是十八大报告相关阐述缩减后,保留了下来的一句话:加强同各国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对外交往。另外,这部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阐释中的“民心相通”,也公认跟公共外交有关系。

通过对十九大报告内容的学习和分析,我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个是公交外交相关的内容有增有删,但总体来说是更丰富和充实了。仅从内容的数量来看,从十八大报告在外交方针部分中的一段话,变成了十九大报告多处见在各部分的四段话。这种增强不只是体现在文字数量上的变化,还体现在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公交外交的阐述更加体系化了。第一部分那段话提纲挈领,把公交外交放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之中,界定了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在十八大报告中是没有的。第七部分提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表达”的层面。第十二部分讲社会各部门、层面的对外交往和“一带一路”建设,是“实践”的层面。因此,十九大报告对公共外交进行了战略定位,又从说和做两方面明确了实现路径,对公共外交的阐述更加成体系,证明国家对于公共外交的理解还在深化、战略部署还在提升。

第二个结论是十九大报告当中对公交外交的相关描述,把重点从十八大报告讲为什么要做,转向讲怎么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利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实际上透露了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背景。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向全球展开,如果别的国家社会和人民不理解中国,中国的海外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间的关系也会出现波动,不利于外交大局的稳定。比如前些年很多国家政府一换届,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投资项目就要受到冲击。一些国外的反对党甚至打着反华的旗号上台。我们国家层面的外交能力很强,政府外交很能干,多数双边关系都能搞得不错;但是我们外交的社会基础不够好,国家利益也会受损。因此,开展公共外交可以更好维护国家利益和外交大局。

但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阐述都没有再提,而是把重点转向怎么实现。如前文所述,报告实际上首次提出了“传播”与“实践”、“说”与“做”相结合的路径。以往学者们研究公共外交,重点主要在怎么讲中国故事,注重传播领域。但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课题。除了传播和软实力以外,中国还要通过对外活动为人类做出贡献,为别的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这样的国际活动当然能够大大改善中国形象。因而,在十九大报告的公共外交蓝图中,说与做在改变国际认知、提升国家形象方面是并行、并重的。光做不说不行,光说不做也不好。十九大报告中把说和做分在两个文化和外交两部分分别阐述,实际上为公交外交如何开展提出了表达与实践并重并行的新思路,实际上也为相关部门的履职和分工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

第三个结论是,十九大报告除了继承和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公共外交方针以外,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为什么要删除掉“公交外交”这四个字的概念?我认为还是反映了本届报告重实践、重落实的特点。实际上十八大报告提出公交外交概念的时候报告就是有变化的。任胡锦涛同志在作十八大报告时提出的是“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报告文件正式出版以后调整为“扎实推进公交外交和人文交流”。因此,从中央的认识来看,对于概念的界定也在变化。十八大以后,很多学者讨论什么是公交外交,到今天在概念上也没有形成共识。所以十九大报告不再纠缠于尚不明确的概念问题。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是我们都清楚,不管是公共外交、民间外交还是人民外交,要做的什么事情。不在概念上做纠缠,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报告不再提公交外交概念、也没有提出任何其他替代性概念的原因。国家文件注重权威性、准确性。十九大报告不再提概念,但这不妨碍学者对概念问题进行进一步清晰化和有建树的研究。

此外,公共外交的目标也做出了一定调整。十九大报告不再提“保护海外利益”、“夯实国家间关系社会基础”,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了,而是对公共外交有了更高的战略定位。十九大报告的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其中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下,我们强调共同、关照人类、要讲义利观。因而公交外交不只要为国家利益和外交大局服务,也要为国际共同利益、为人类文明沟通互鉴、为别国人民的发展和福祉服务。因此,中国外交的定位在变,中国外交的定位也随之调整,实际上对各方面工作的要求更高了。

上述分析代表个人的学术观点,希望有助于厘清对十九大报告中公共外交问题的误解和争议,更好地学习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推动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新作为。

作者单位:周鑫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