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信不妨从“下架神童”开始

教育自信不妨从“下架神童”开始

又一个点击量破千万的“神童”,导演了一出叫人哑然的“大戏”。

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最近几天,莱阳第二实验中学的14岁初中生李向楠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人物。莱阳第二实验中学对外宣称,李向楠成功签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过“天才神童”的光环并没有停留多久,质疑声便纷至沓来,李向楠所获得的奖项、参加的很多活动被发现“查无实据”。

神童还是神棍?这本不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

当神童的光打得越发鲜亮时,藏不住的尾巴便露了出来。比如,李向楠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通知邮件为中文书写,且发件人均为“Davidlee”同一人,收件人则为“我自己的邮箱”;又比如,关于李向楠获得的“亚太经合组织举办的ACPC国际大赛”二等奖,证书上的颁发机构却是WTO(世界贸易组织);再比如,所谓麻省理工学院的电子版签约合同的最下方显示,一式三份的合同除学生和学院各保留一份外,“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也将保留一份”……网友实在忍俊不禁,戏称“这是美国教委要留底的节奏啊”。

最“实锤”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近对媒体表示,不存在主动签下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如果这还不够,香港中文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均否认认识李向楠”。

至此,牛皮吹破的神童故事,大概可以从纪实消息划入神话类别。

很多细节的真相,仍待进一步厘清。莱阳市教育体育局亦表示,相关人员正在作进一步的核实工作。看来,在这个“白酒抗癌”“凉茶养生”的时代,奇形怪状又层出不穷的“神童”,有时和神仙、神术是一个套路的。不过,恐怕并没有多少人记恨“14岁的初中生李向楠”。一个孩子即便吹点牛皮,也不是多大的罪过。真正的问题是,成年人在这场漏洞百出的狂欢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第一,家长与神童之间,究竟是否为合谋关系?在这个疑似的弥天大谎中,有很多功夫和功课不可能是孩子一个人完成的。第二,媒体在传扬这则假消息的时候,尽到基本的核实之责了吗?添油加醋,火上加油,分分钟“10万+”的同时,把民间传闻弄成全国性丑闻,公信何在、操守何在?华南理工大学宣传部称,所谓邀请邮件并不是该校老师发的,邮件中落款的“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王坤”老师,查无此人。如此稍加核实便能证伪的消息,何至于发酵膨胀若干天后才有人追问?

更耐人寻味的是,先是莱阳第二实验中学对外宣称,李向楠成功签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紧接着,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莱阳一14岁少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文章。这些教育部门,连所谓纸质录取通知都等不及,急吼吼将神童推至台前,若造假事实板上钉钉,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人就是人,终究不是怪力乱神。早慧的孩子当然有,但断不至于八面玲珑、四处封神。值得警惕的,当然还是两种倾向:一是家长靠神化孩子来急功近利。于此,中国古代史上的“神童”,基本都沿袭了这个路径。如汉代选官实行“乡举里选”,于是出名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鉴定神童成为一个专门的行当,亦叫人叹为观止。想想前些年加分政策“大乱炖”的时候,中高考中的各类小神童也漫天飞,忽而是发明创造大王,忽而是核心期刊专家……总之,牛得很。二是教育靠消费神童来自我贴金。神童、神班、神校……地方教育的造神之力,在教育均衡与均等的路上虽然有所收敛,却始终死性不改。靠神童争面子、靠神话挣资源的规则不变,造假恐怕终难禁绝。

当我们为神童而迷醉的时候,真该想想:我们究竟在欢庆什么?今日浩荡辽阔的中国教育,还要靠张灯结彩的“消费神童”来撑场子吗?

有一个道理是明确的:一个越少神童的时代,才越是普通人光芒四射的时代吧。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