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晋鸣:使命呼唤担当 使命引领未来

郑晋鸣:使命呼唤担当 使命引领未来

——2017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悲伤笼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四周竖起了“国家公祭”的条幅,黑底白字。纪念馆入口处,黑色抽象雕塑《家破人亡》《冤魂的呐喊》如利刃般插入天空,悲愤有力。

侵华日军屠城80年后的南京,江水呜咽,草木含悲。这一天,成千上万名各界人士齐聚南京,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这一刻时间静止 山河同悲

清晨,寒意袭人,冷风中的纪念馆集会广场更显庄严肃穆。广场西侧灾难墙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几个雪白的大字清晰而醒目。上万名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集聚于此,寒冷清冽的风,吹起他们胸前佩戴的白花。

上午7时整,国旗护卫队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以国家的名义向30万遇难同胞降半旗致哀。

这一天,南京街头巷尾、各丛葬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早早便进入“公祭时间”,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8时许,在南京草鞋峡丛葬地,南京市栖霞区化纤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自发拉起“铭记历史,勿忘历史”横幅,共同纪念80年前被残害的同胞。

9时50分,南京火车站候车室内响起广播提示:“旅客朋友们,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在国家公祭仪式开始时,让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

9时58分,新街口广场、鼓楼广场、草场门大桥岔路口、集庆门大街等街头巷尾,随着执勤交警打出停车手势,从不同方向驶来的机动车在路口缓缓停下。

10时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纪念馆悼念广场上,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乐声高亢振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0时01分,“呜——呜——”,跌宕、凄厉的警报声在纪念馆上空拉响,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与此同时,南京全城鸣放警报,汽车、火车、轮船停驶鸣笛,路人也都驻足默哀。

这一刻,时间静止,山河同悲。南京全城肃穆,只剩警报声回旋在城市上空。

15路公交车司机吴玉才在西康路与北京西路的岔路口停下了车,鸣笛默哀;即将发车的G61次列车车厢里,工作人员和旅客全体肃立;中山码头南岸的所有船员迅速起身,低头默念“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太平门街头执勤的交警脱帽肃立,为遇难同胞致哀……

这一刻的南京,所有人的思绪仿佛穿越到80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进行长达40多天的杀戮,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毁灭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警报刺耳,花圈肃穆。80年过去,此刻,悲痛弥新。

这一幕画面定格 呼唤和平

默哀毕,低回空灵的《安魂曲》奏响,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在亲历者的记忆中穿过,在人们的悼念和祈福中穿过。此时此刻,惨痛的记忆再次浮现在夏淑琴的脑海中。作为幸存者代表,她每年都参加公祭仪式,回忆里的伤痛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夏淑琴说:“忘不了,每次想到心口都酸酸的。”

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来到夏淑琴家,开枪打死哈姓房主和她父亲,夺过她母亲怀中1岁的小妹妹摔死在地上,用刺刀刺死了她的母亲,随后枪杀了她的外祖父、外祖母和两个姐姐,只剩8岁的夏淑琴和4岁的妹妹幸存。

7位家人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寒冬,背负灭门之痛的夏淑琴,“孤独”地走了80年的人生路,多次踏上日本,一次次揭开伤疤,用自己的悲惨遭遇为历史作证。“国家公祭,让我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告慰了亲人。”夏淑琴说,她自己要努力活着,为历史作证,呼唤人们珍惜和平。

一场侵略战争,引发满城血雨腥风;一场国家公祭,带来痛彻心扉的感悟。在各个丛葬地祭奠仪式现场,在车辆停歇的街头巷尾,人们驻足、感受、诉说……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祭奠遇难同胞,缅怀革命先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在南京中山码头丛葬地,参加悼念仪式的初二学生杨思琪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到丛葬地参与公祭,每回都忍不住流泪。她说:“我们学生要恪守和平的信念,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强而不称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中国的日益强大不是为了威胁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10时23分许,随着3声“和平大钟”的鸣响,3000羽和平鸽振翅翱翔。这一刻,画面定格,在白鸽飞翔的蓝天下,所有人感受到和平与希望。

这一天对话历史 凝聚力量

今夜的南京,与月光相映的不再是往日多彩的霓虹,取而代之的是那寄托着深深哀思和祈愿的点点烛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夜幕初降,伴随着久久回荡的《和平宣言》的诵读声,河海大学师生在校内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凉山丛葬地前,手托蜡烛、低头默哀,悼念80年前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草坪上的1000多只千纸鹤,寄托了他们的哀思。“当下社会对青年的诱惑太多,公祭日活动唤起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何悠说,“它提醒我们不能忘却,从这些历史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继续往前走。”

傍晚时分,夜幕笼罩下的东南大学桃园宿舍楼,“12”“13”两个巨型数字赫然亮起。十秒钟定格后,“12”“13”变换为“和”“平”两字,昭示着和平来之不易,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守护和平的决心。灯光祭结束后,数百支蜡烛被点亮,同学们站在由蜡烛摆成的“南京12.13”字样前默哀。

伴随着烛光摇曳,现场全体大学生共同朗诵起诗歌——《我们的梦想永不沉降》:“这是光荣的土地,这里流淌着的是炎黄的鲜血!”此时此刻,抚今追昔,青年学子正用行动表明“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铭记大屠杀的民族记忆,将悲愤化作前行的动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的话掷地有声。

空一座城,等30万亡魂。点一盏灯,祭80年乾坤。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勿忘国耻,复兴中华。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薇)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