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经文:全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2)

钟经文:全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2)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比有哪些变化?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答案,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僵化停滞,坐失良机。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协调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协调发展,就会畸轻畸重,顾此失彼。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发展,就会破坏生态,天人尽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开放发展,就会坐井观天、自我封闭。开放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是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公平正义问题。没有共享发展,就会背离宗旨,丧失制度优越性。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色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提炼。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贯彻不到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必须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新理念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转向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最大特点是速度要“下台阶”、质量效益要“上台阶”。抓经济工作、检验经济工作成效,也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在经济转向的过程中,传统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都要进行深刻转变和调整。同时,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够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有些行业也要做好付出代价、伤筋动骨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我们既要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木桶”效应,经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都是未来道路上等待征服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发展理念转变和能力本领提升,需要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为此,我们务必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它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贯穿到经济工作全过程,把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全力以赴完成这场事关全局的深刻革命。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乎顺而有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各层面结构调整优化的宏大系统工程,意味着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发展质量水平跃升的重大转折。迈向新的阶段不可逆,紧迫发展任务不能等。当前最需要的“有为”,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要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历史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一同站在创新发展的竞技场上,在科技创新多极化与经济增长多极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每个世界级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科技、文化、理论、制度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等各个层面相辅相成的一系列创新,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创新的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8700多万的市场主体,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总数超过1.5亿。面对全球经济大重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多重机遇,面对与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的巨大商机,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兴起制度、技术、工艺、管理、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热潮,不仅能够催生一批率先掌握并适应这种变化的快速成长行业,一批因率先使用新科技、发明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创造新商业模式的领先企业脱颖而出,更将引领一个更有创造力的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使经济社会的肌体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

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形成新的具有战略制高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中国经济中蕴含的所有潜力活力,都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引擎激发出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清晰体现了未来经济治理思路的方向、策略,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供给质量不足上。农业持续多年丰收,但重要作物的种子技术都控制在别人手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表明农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相当多领域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不少产品产量巨大,价格和利润也低得惊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随着中等收入人群壮大,对消费品质、消费内容都有新的要求,但国内有效供给不足成为突出问题,以至于化妆品、水龙头、电饭煲都会引发“海淘”“海代”热潮。此外,改善供给的方法手段也需要深化改革。前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是正确的,但基本上是政府出手,资源配置由政府决定。风电、光伏、LED等产业遍地开花之后出现严重过剩,一些获得大量补贴的企业甚至陷入亏损破产的境地。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汲取教训的。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核心在于提供恰当激励,关键在于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例如通过改革提高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理顺科研体制、教育体制、资本市场,推动人力资本、知识增长、资本投入等要素升级,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减免税负、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产品,等等。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向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发展高质量。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客观规律和发展大势使然。在这个重大“窗口期”,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善驭者畏如虎,善于驭者驾如龙”,未来或许有乱云飞渡的困难险阻,但我们更有中流击水的自信从容。这种自信从容,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来自我们党一直保持的战略定力、发展自信和焕然一新的党风政风,来自亿万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蓬勃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同频共振,交汇成新征程上激昂的改革发展旋律,必将谱写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