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步”一词当下很流行,特别是在暑热消退后的秋冬季节,“晒步”像流行服饰一样挂上时尚的标签。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许多变了味的“晒步”,即有人为了排名或冲榜去作弊:坐在沙发上“摇手机”或将智能手机戴在宠物狗狗身上去增加所谓步数,还有人不根据自身实际盲目增加走路的量。如此“晒步”很错位,也失去了运动本身的意义。
如今的人们对“晒步”都不陌生,它是一个基于微信的运动应用。微信用户只要在微信中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系统就会自动记录下自己一天所走的路程,并在内置的排行榜中和微信的小伙伴们一比高下。关注该公众号的好友们都可看到各自的排名,随步数的变化,排名便不断更新,排在第一的便可顺利占据朋友圈运动页封面。但“攀比”和“炫耀”之风刮进微信运动后,“晒步”顿时滑稽可笑起来。
就在此时,我却将每天的走路步数实现了“数字共享”。见我一个多月来每天走路的步数均在万步以上,有朋友问“诀窍”。我把GPS定位的行走路线发过去,朋友哑然。其实,“老走”的我已坚持步行上下班10余年,家距单位4.5公里,一个来回就是9公里约11000多步,中午坐公交至离家最近的菜市场再走一公里多路回家。故而,每天步行都在10公里左右(约13000多步)。周末早上买菜“故意”绕弯走4公里左右,晚上再走50分钟(每10分钟走一公里),所以,周末也保持万步以上。在轱辘代步的年代,我选择落伍的昂首阔步,原因有二:已拿驾照10多年的我不敢开车;切身感受每天走路有助消化,吃饱后肚子不撑。故而,对于走路的态度一直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攀比和炫耀”。
其实,走路原本就是人类生存四大要素“衣、食、住、行”之一,根本不值得炫耀。只是,随着以车代步的蒸蒸日上,走路才有超脱一般意义上空间移动的意味。“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的俗谚,折射出自古以来“走路”的群众基础就很强大。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人便视“走路”为最经济、最安全的健身方式。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养生方》记有“走方”“疾行(跑步)方”;到了宋代,“走路”健身已成时尚并普及化。“千古一人”苏东坡又堪称最早“晒步”者之一,他不仅“安步当车”,且每天“晨跑5公里,出汗方止”。
从理论上说,“走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里程碑。直立行走是人类有别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也是直立行走才让人类解放了手去耕作、狩猎,从而促进人类智力的发育和文明的进步。按理说,人类应该像对待“四大发明”等一样,对“行走”这种生活方式无限崇拜和满怀敬意才对。但现实恰恰相反,同样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无论衣、食、住演变多么标新立异、紧贴时代脉搏,但都衍生出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唯独至今没有诞生“行走文化”的同时,人类还千方百计从其它飞禽走兽那儿寻找灵感以改变着“行走”的速度,从骑马到骑车、从马车到汽车、从飞机到火箭……一路下来,可谓是一部漫长而精彩的关于“行”的改造的优美画卷。我甚至狭隘地认为,正是人类发展上缺少“行走文化”,才使得走路这种最古老最原始、且环保的健身方式逐渐被人遗忘,才使得现代“聪明人”在吃亏上当后又重新把它当时尚追捧。
我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交通工具感恩戴德,更不想复辟到原始社会。只是一直觉得,短距离移动选择走路、开车还是乘车,并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问题,而是运动的一种选择方式。更重要的是,人不是机器,应张弛有度。只有人人不为“攀比”和“炫耀”盲目“增加”(作弊或不切实际的暴走)步数,而是根据身体条件每天坚持走8000至10000步左右(健康专家所言),做到既不累、不伤害身体,又恰到好处地呼吸新鲜空气和锻炼身体,这样的“晒步”才能激励更多人“走”进健康新时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