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4)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4)

摘要: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及信念是保障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刻不容缓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不能让对乡村教师的关照脱离乡村整体的改革发展,“在农村教育,而不为农村教育”的政策价值导向会更加挫伤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场生态,进而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精准政策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及信念

综上所述,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及信念是保障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刻不容缓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未来政策着力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精准推进。

第一,改变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修改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依法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以及对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津贴保障。

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编制标准呈现出城乡倒挂、不合理的特征,这一方面造成我国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张、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加重了乡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从而降低其职业认同感,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因此,需要重新考虑乡村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学校办学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放宽他们的编制标准,将城乡倒挂转为向乡村倾斜,研究探讨乡村教师灵活退休制度和退出机制。国家对城乡教师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其他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职后培训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改变这种城乡教师不同的待遇标准,是缓解乡村学校教师流入城市的一个关键性政策。破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困局,经济福利待遇的提升是一方面,在提升乡村教师个体经济资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乡村教师文化资本的转化效率。且教师在面对社会关系的价值挣扎时,经济福利待遇的提升,也许就让问题迎刃而解,乡村教师可以不必再难以抉择,社会关系也不至引起重重困扰,以致影响乡村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在短期内比较单一的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衡量标准还不能改变的情形下,提升经济福利待遇是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进而提升其职业认同感较直接的方式。

第二,加强乡村特色的具有乡土气息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发能代表乡村本地生活智慧的,有生命力的乡土教材。在笔者调研所到之地,其本身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江西赣州有着苏区红色根据地文化、历史儒道文化和客家创业自立文化,山东济宁有着微山湖文化和铁道游击队精神等文化积淀及其演化。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乡村教育者的自信、担当和智慧的很好的来源。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在物质上强化配套,为教师文化资本增值提供物质条件、丰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文化氛围上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既让教师已有的文化资本发挥效力,也让教师的文化资本得以积累和丰富。同时,将当地已有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和利用,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乡土教材。所谓乡土,是每个人长大的地方,是让我们渐通人事,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地方。校园文化从乡村本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能量,可以丰富乡村教师以及乡村的文化资本,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同时,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第三,建立教师融入乡村生活机制保障,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和提升乡村农民对乡村教师的全面了解、认知、共情和认同。新时代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的隔离,阻碍着乡村教师文化资本效用的辐射范围,成为乡村的“边缘人”也抑制着乡村教师社会资本的扩张。构建合理的开放融入机制,让乡村教师的文化资本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同时也重新提升农民对乡村教师的认同,这都能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并且,也能打开乡村教师的社会关系网,丰富其社会资本的领域,在提升社会地位的同时,提高职业认同。在笔者调研的河南辉县侯兆川地区,就将乡村学校与乡民生活进行很好的融合,丰富了教师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实现。同时,要将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信念的建设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改变离不开社会之根,农村教育的改变同样离不开乡村社会,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是农村教育变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农村教育与现代化接轨的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不能让对乡村教师的关照脱离乡村整体的改革发展,“在农村教育,而不为农村教育”的政策价值导向会更加挫伤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场生态,进而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宁本涛,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