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他强调,全党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色。
运用哲学思维化解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哲学思维化解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矛盾、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问题又会产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首要是从破解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寻找突破口。从总体上讲,主要是解决三大类问题:一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各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其中最根本的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二是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进入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遭遇更多新的难题;三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在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征途中,既成强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日趋激烈。
问题倒逼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哲学思维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入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制度创新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分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解决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伟大斗争”思想和坚定“四个自信” 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之后,开局的首要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且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聚焦到、落实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这是一次具有宣告意义的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局”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给我们传递了两个重要政治信号: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同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作坚决斗争;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必须同各种挑战、困难、风险作艰苦斗争。二是在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境界的进程中,要坚定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自信的客观基础,但一些人却在主观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这既是由于近代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国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也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意识形态渗透”有关。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美国应动用军事、经济、技术等力量,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打“攻心战”。正是针对一些人在主观上缺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实质就是要坚守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这里讲的自信,其内涵主要包括心理上的信心和坚守;精神上的信仰和定力;方法论上,在进行纵向比较时不能狂妄自大,要多学习别国长处,在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能妄自菲薄,要敢于正视自身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思想之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挑战、困难和风险,要以辩证思维直面难题、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他的坚定“四个自信”思想之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战略思维在政治上坚守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
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分析使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解决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发展之路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当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日趋接近了。这意味着中国要实现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治国理政,如何确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之路?
为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是一种在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更高发展战略层次上关系发展全局、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发展转型、补齐发展短板、彰显发展使命的发展之路。新发展理念涉及的是发展中最基本关系,关联着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最基本方面(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发展的关系),因而它关系着发展全局;遵循着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因而它关系着发展根本;体现了由大国成为强国对发展的要求,因而它关系着发展长远;抓住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和短板,因而它关系着发展短板;凸显了“共创共享”,因而它关系着发展使命。
其中最为根本和核心的,是基于“共创共享共治共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共创共享共治共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创”注重的是创新活力、发展效率与“做大蛋糕”,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共享”注重的是社会公平、和谐与“分好蛋糕”,涉及国家发展的目的。这二者共同涉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实际上,我国社会历史越发展到较高阶段和水平,就越会把“共创共享”突出出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把“共享”作为落脚点,蕴含着深刻的涵义。当今,我国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也体现这一点。要达到共创共享,就必须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国家、市场、社会,在共创共治中实现共享共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