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我简单说一下,一是独特性,表现为独特的民间艺术,传统知识礼仪和习俗。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独特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二是脆弱性。因为原来我们长期处在传统的农业文明中,随着工业文明的开始,特别是面对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革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没有了。所以它不断地丧失自然生存的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它依附于特定的民族群体和个人而存在,容易随着环境改变或者传承人消亡而消亡。正是因为有这些自然性的规律,我们要花大力气去保护它。三是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和人有关系。比如,京剧必须有京剧艺术家们的表演才能展现,才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要没有人,它就变成了物质文化形态,就没关联性了,就消失掉了。所以传承人的存在,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形态消失掉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以及这个文明的历史从本质上也开始消失掉了。四是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世代相传的,一旦停止传承就会中断或者消亡。就当前情况而言,除了个人传承以外,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社会的力量,促成它的传承,比如通过宣传的方式,通过教育的方式,在大学、中学、小学里面开设有关的课程来促成它的传承。
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来源和特点(2)
摘要:报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而来。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 第一视点丨永昆重生记2025-08-14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2025-08-14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2025-08-14
- 学习·故事丨隆兴寺的一块隋碑 习近平总书记40余年的牵挂2025-08-09
- 用肩膀抬来的演出2025-08-07
- 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今晚开播2025-08-06
- 香山革命纪念馆已接待观众190余万人次2025-08-06
-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面貌2025-08-05
- 守护历史记忆 汇聚正义力量2025-08-05
- “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2025-08-04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活”化保护让传统村落留根存魂
- 循迹“西藏之行”滋养雪域高原“民族之花”
- 以调研强“四力” 持续推进作风建设
- 小屏幕打开大市场,农村电商激活乡土中国
- 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
- 科技进步驱动中国农机出海浪潮
-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夯实创新发展素质基础
- 拓展和提振服务消费 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强动能
- 沈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升华
-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精选视频
【学习思想】4年降32% 感知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全球秩序变革提供新范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理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破解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方案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发展的人类壮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