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勇于实践斗争、富于理论思维,是一个不断创造历史、不断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卓绝奋斗中,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后即以极强的使命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展现出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较晚,理论的准备不很充分,把握它的真谛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直至30年代前期,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复杂状况:一方面,党推动中国革命斗争取得很大成就,对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中国革命的若干重大问题也作了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在大革命运动前后紧要关头,党内又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曲折和挫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既有极高的领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有创造性地运用革命理论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能力。他投身革命洪流后,坚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负责党的地方和部门工作,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方针政策。90年前,他在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后,没有固守中央和湖南省委决定,率领起义队伍掉转枪头上井冈山,开辟了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下井冈山后在转战赣南闽西的斗争中,他明确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同时,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中国农民的要求愿望和农村的社会状况作过长期调查研究,因此,在开辟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战争的艰苦岁月,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是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成为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核心,领导党和红军摆脱濒临危亡的绝境,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全党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原则,并且发表了深刻阐述中国革命经验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巨著。这些论著构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它标志着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延安整风运动对这个伟大理论形成共识,党的七大将它确立为指导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不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中华民族在近代第一次打败外国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取得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成功地完成第一次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又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在概括党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时,首次提出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同志是20世纪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伟大领导人。他一直强调我们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面临着走什么道路、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是继续走僵化半僵化、封闭半封闭的老路,或是走改旗易帜、全面西化的邪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在党的十二大上庄严宣告: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标志着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革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是制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主要决策者。他鉴于我们国家当时的基本国情,强调“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他领导全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路线,就是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党的十四大对他领导全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加以总结,首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由于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五大将这个理论进一步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且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五大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强调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并且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此后13年,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期的党中央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将这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以及积累的治党治国宝贵经验加以理论总结,以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概括这个时期的创新理论。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十七大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为重大战略思想,并且指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作了理论提升,指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九大前,上述指导思想陆续地写在党的旗帜上,指引我们党不断奋勇前进,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和“宽松软”等突出问题,励精图治,砥砺奋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回首过去五年,就宏观来看,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极不平凡的历史性变革。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达到新的历史方位。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篇贯穿世纪发展的大文章,经过几十年奋斗,已谱写了它的上篇,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则在续写它的下篇。作为反映这个新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果说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总结。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集中表现为: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它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明确在实施贯彻层面还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地气的内容。从广义上说,这些基本方略应包括在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创新思想之内。这也是它的重要创新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领域覆盖全面,理论内涵异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特征,是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最鲜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我们应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和认识现实,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链环关系。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卓绝奋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之链。它们之间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没有前环就没有后环。每一个指导思想对那一段历史发展都起到了能够起到的作用,我们不能因历史的变化,时过境迁了,就贬抑乃至否认其历史作用。
尽管如此,各个指导思想的理论分量和历史影响是不一样的。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对上述指导思想的回顾不难看出,尽管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果,但在党的十九大以前被评价为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九大代表们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这是历史前进之秤的衡量,也是人民心中天平的倾斜。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党的创新理论,我们应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征程、实现党担当新的历史使命的理论灯塔。它不是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还会在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征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