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话狗:中国文化中的“汪星人”

狗年话狗:中国文化中的“汪星人”

摘要:从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从蛮荒走向文明,狗始终陪伴人类左右,不离不弃。其间有误解,也有相互的依赖共存。人与狗逾万年的友谊,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狗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一言两语所能道尽。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相应的狗文化亦不相同。

前些时候,为了迎接中国新年,法国的时尚品牌迪奥(Dior)推出带有“狗”字的红包和帆布鞋,但在中国人看来总感觉哪里不对。这一现象,便反映了中西文化间的鸿沟。

汉族多以狗为卑贱、谄媚、凶残的代名词,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狗急跳墙”“狐朋狗友”“鸡鸣狗盗”“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之类的成语、谚语,都有贬义。但在苗族、瑶族、畬族、黎族、满族、赫哲族、裕固族、珞巴族等民族心目中,狗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古代的“盘瓠”“犬戎”传说,便记录了某些民族尊狗为祖先的情形。

狗即由灰狼驯化而来的家犬,是“六畜”之一。“六畜”之中,牛、马、羊是从中亚、西亚传入的舶来品,猪、狗、鸡则属国产。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狗都是最早出现的家畜。这是因为牛、马、羊、猪、鸡均为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畜牧业的产物,而狗的驯化则伴随着狩猎的生产方式,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开始。崇奉狗的民族,大多在历史上依赖狩猎。汉族不待见狗,除了因为狗不够高冷、依附性过强、有“不良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农耕社会中,狗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十分关键。

目前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狗,发现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南庄头遗址,距今约一万年。但它仍不是最原始的家犬,狗的驯化史当需进一步上溯。稍后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一批距今8500年左右的家犬。其他国家的材料相对更早,如以色列北部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人狗合葬墓。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试图从基因入手复原狗的家谱,但不同研究团队所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狗的起源地有中国南部、中东、欧洲、中亚等说法,时代则有距今一万多年到距今三万多年的跨度。

甲骨文以“犬”表示狗,但没有发现“狗”。有文章说甲骨文中已有“狗”字,并不正确。“狗”的本义是小狗,后来用来指代“犬”。《说文解字》引述孔子的话说:“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犬”字正象狗之形。甲骨文的“犬”,基本上是腹部内收、尾巴上翘,或左或右侧面“站立”。甲骨文中的“犬”字和“豕”字有些相似,但“豕”所表现的形象鼓腹垂尾,与“犬”有别。狗的尾巴可以上举,而狼以及其他犬科动物的尾巴则是下垂的,“犬”字所见狗尾正作卷曲状,生动表现出了狗的这一重要特征。因为甲骨文左右无别,所以狗的姿态有左有右,并不统一。而甲骨文中包括“犬”在内的表示动物的字形,大多直立,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商代或更早已有简牍的证据——古人为了迁就简牍的条状形态而不得不令字形纵向发展。同时期的商代金文,用作族徽或氏族名的“犬”则是四肢着地,不再悬浮于空中了。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犬”有的用作官名,如《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28316:“其比犬口,擒有狐。”该官职职掌畋猎,也参与征伐。有的用作方国名或人名,如《合集》6812正:“令多子族比犬侯。”但大多还是用于祭祀,如《合集》1621正:“贞:燎三犬、三羊。”《合集》32775:“十犬又五犬,卯牛一。”《合集》32698:“惠犬百,卯十牢。”与此相应,殷墟遗址中无论是贵族墓还是平民墓,往往有狗殉葬。殉狗是商人的重要葬俗,该现象也见于秦人墓葬,这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所揭示的秦人祖先自商奄西迁的线索相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