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脱贫“绊脚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大病兜底保障机制,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目前疾病已经成为致贫主要原因之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全国的扶贫攻坚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健康扶贫任务更加艰巨。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特别是有些疾病的发生都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健康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
据统计,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约40%是因病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当前精准脱贫工作的“绊脚石”。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往往是一人得病拖垮全家。丰晓敏代表是黑龙江省伊春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她认为,要对现有因病致贫人员精准摸底、分类施策。“因病致贫、返贫的人群,有一部分是因慢性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突发恶性疾病,治疗费用过高,倾其所有积蓄而致贫或者返贫。”
这两类人群情况不同,救助办法要有所区别。丰晓敏代表表示,“对于因慢性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要重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对于突发恶性疾病,要健全大病兜底保障机制,比如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大病保险制度。”
兴安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盟现有的4.9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50%以上。这组数据始终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长奇巴图代表的心结。
如何织密健康扶贫网?奇巴图代表有自己的见解:为确保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治疗,要不断扩大集中救治病种范围和慢病报销范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住院设定“封顶线”,住院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不超过10%,多出部分由政府“埋单”;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布局网点,提高村医待遇,切实把优秀的医生留在百姓身边。
乡村振兴助脱贫
打好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农民不脱贫,振兴便无从谈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赵晓燕代表说话直截了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和实现脱贫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体量里规模最大、增收多、产业链长,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收入已达22万亿元,但整体还偏弱。农产品养殖、采摘、加工、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地方在乡村振兴过程当中追求形式主义,一窝蜂上产业上项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不相同。不能一个村种枣挣了钱,所有的村镇就都去种枣。赵晓燕代表建议,坚持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促进农户脱贫,助推乡村振兴。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涌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洪亮代表进一步表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提出,让推进脱贫攻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抓手。这既是脱贫攻坚必须依靠的手段,也是脱贫攻坚所追求的结果。
做好筑巢引凤的工作,吸引青年人返乡。涌塘村村干部里有三个80后、一个70后,给村集体的发展带来了新观念,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未来可以承担更多村级普惠性服务,这正是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安徽省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代表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统筹解决好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污水治理问题,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扶贫领域拍“苍蝇”
定期开展审计,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等行为严惩不贷
作为一个从贫困农村里走出来的企业家,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委员参与农村扶贫工作已近30年。在他看来,一些地方,扶贫领域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等问题,对扶贫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监管,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
2017年12月,中央纪委公开曝光8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其中,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镇孙福二村第一书记等人弄虚作假,为使贫困户达到脱贫条件,在其没有养鸡养猪的情况下,竟然虚报该村民当年养鸡养猪收入8018元,致使不符合脱贫条件的该村民成为脱贫户。
脱贫攻坚越是进入决胜阶段,越需要优良作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旗长索曙辉代表谈到,扶贫、财政和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审计,避免扶贫资金出现闲置滞留、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问题,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让扶贫资金的规范、安全、有效使用更加有保障。
“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索曙辉代表表示,扶贫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以数字脱贫。还应切实给基层干部减减负,减少不必要的填表涂卡、整理账册、迎接检查及评比验收,让干部全身心投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前几年,附近村的6名村干部骗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6.4万元,被纪委查处,涉嫌违法行为的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件事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拥政村陈文琴代表触动很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作风大有好转,明目张胆贪腐确实少了,但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完善制度化的群众监督渠道。
“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切实防止脱贫攻坚领域出现‘四个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陈文琴代表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金正波、杨文明、周亚军、吴勇、孙振、孙超、张枨、柯仲甲、张庆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