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

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

摘要:古代文人雅士在游赏春景时,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名胜,或把盏低吟,或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鉴赏古人踏青诗句,从中管窥其绿野仙踪、思想空灵,不失为今人踏青的一个文化乐趣。

清明节前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春光明媚,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此际,人们走出家门野外春游,谓之“踏青”。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在游赏春景时,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名胜,或把盏低吟,或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鉴赏古人踏青诗句,从中管窥其绿野仙踪、思想空灵,不失为今人踏青的一个文化乐趣。

我国民间的踏春习俗早在先秦。许多古代文献都记有春游的生动景象。如《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之事。《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说的是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一幅青年男女春日郊外踏青的春游图。《溱洧》中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则描述的是当时溱水和洧水河畔,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站得到处都是,阵仗堪比今天的城市相亲大会。

西汉以降,踏春活动成为了一种习俗,诗文中常见反映。东方朔、蔡邕、王粲等人的赋词里,都有踏青游春的情节记叙。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此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了人们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一个亮点。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明确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必须注意的事项,如“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毋杀幼虫。谓幼少之虫、不为人害者也,尽九[月]”,“毋杀孡。谓禽兽、六畜怀任(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该诏文中明确规定: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被誉为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令”。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结伴到郊外踏青赏景已经盛行,从元宵收灯后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春之末。“竹林七贤”、谢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鲍照等,都是著名的踏青“驴友”。嵇康的“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游仙诗》)、谢安的“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兰亭诗二首》),皆为脍炙人口的踏青名句。名头最响亮的当推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做了13年“公务员”后,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之职,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其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唐代,踏青“飞入寻常百姓家”,呈现了大众化的盛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断,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杨巨源的“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东城早春》),都生动地道出了唐代踏青活动的广泛性。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则用纪实的手法记下了皇家踏青的情景:“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这表明,唐代上自至尊皇帝,下到妃嫔媵嫱,都喜欢初春踏青。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夹叙夹议地描述了皇帝春游的豪华气象:“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花。”此诗一览渭水、黄山、秦塞、汉宫,收入眼帘的尽是春的美景。作为应制诗,诚然难免歌功颂德,但却显现了皇帝踏青活动的深层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