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2)

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2)

摘要:古代文人雅士在游赏春景时,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名胜,或把盏低吟,或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鉴赏古人踏青诗句,从中管窥其绿野仙踪、思想空灵,不失为今人踏青的一个文化乐趣。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的北宋南宋朝代,大众化的踏青活动更加盛行。“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苏辙这两句《踏青》诗,素描了人们初春便开始出游的急切。“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王庭珪的这首《二月二日出郊》,生动记录了城里人出郊踏青所看到的春光。“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在欧阳修的这首踏青词里,耳闻目睹的皆是美景。而苏轼在《踏青游》中,以“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的佳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宋代女子踏青,由于三寸金莲纤小,每走一步腰髋部扭动,纤纤细步,婀娜多姿。在今人眼里,这有点搞笑。但在以“窄窄弓弓”为美的时代,这可是一种美态,因而上了大文豪的笔端,这也是封建社会女子被摧残的见证。

延至明清(1369年-1911年),踏青已基本成为一种“定制”。明代“四杰”之一杨基在《上巳看花次韵》诗中写道:“东湖春畔柳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何处祓除女儿散,来过流水郁金香。”短短四句,踏青场面跃然纸上。清代(1644年至1911年)“扬州八怪”之首郑燮携友人踏青,看到蝶飞鸟鸣,诗兴大发,一首《春词》应运而生:“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全文56句,除两句无“春”字外,其余句句有“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将阳春景色绘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可谓道尽了踏青的大美感觉。             

踏青,亦名踏春、探春、寻春。顾名思义,首先赏的是一个“春”字。唐代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画面优美,春意浓郁,情趣盎然宋代苏轼的《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红似肉红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全词中的“春”字,首句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明代诗人蒋一葵的一首回文诗《咏春》,只用了10个字:“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一幅上好的咏春诗画,重新断句为:“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弄春柳,晴春弄柳岸啼鸣。”别具一格地画出了江南春景图。说春的古诗,不能不提梁元帝萧绎的《春日》,全诗22句,句句带“春”,一下子用了28个“春”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情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尤令人称奇的是,诗中的“日日”“处处”“不见”重复使用两次,每次使用皆意蕴不凡,将个“春”字写的呼之欲出,备受世人赞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