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3)

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3)

踏青,要义在体悟一个“乐”字。乐在春中,乐由春生。孟浩然的《大堤行》:“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生动地写出了芳草萋萋的大堤上,人们乘车驭马相向而过的情景。张先的《木兰花》,撷取了三组踏青镜头:“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你看,那竞舟上的小伙儿,那荡秋千的女娃子,近乎玩疯了!尤其那些在绿野中采集花草的人,夜幕降临了还流连忘返哩!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带着登科后得意,抒发了踏青与众不同的感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心情好,满眼里尽美好,踏青更觉倍儿爽。诗人不仅抒发了踏青的畅快,也为后世留下了“春风得意”“走马观花”的有名成语。

踏青,深入人心的是一个“情”字。亦即钟爱大自然,怡情于大自然。宋代王令在与友人踏青畅饮时,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字里行间,透出了一种踏青“解春愁”的情感。陆游踏青归来,乘兴写下了《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既有踏青的景观,又有人生的感叹。更有意思的是,唐德宗时诗人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很直白地表现了一种不见美人的惋惜与惆怅。据《唐诗纪事》记:原来,乃崔在长安南庄踏青,因口渴到一住家户求水,一妙龄女子捧水让座,暗送秋波。崔护一见钟情,恋恋不舍。第二年踏青,崔护又去南庄探访,谁知庭院如故,桃花依旧,门却上锁,空旷无人。于是,便提笔在门扉上写下了这首诗。后来,演绎成了故事在关中被人们广泛流传。

古人踏青,不光是赏春、观花,怡情于湖光山色,也进行一些娱乐体育活动。如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有“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表明古人踏青不乏音乐演奏和歌唱活动;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有古人早春放风筝的习俗;韦庄的“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麟州寒食》),揭示了古代踏青荡秋千司空见惯;而李渔的“蹴鞠当场二月天,春风吹不两婵娟”(《美人踢球》),则记下了古人踏青中的足球活动,证明我国“女足”早已有之。另外,踏青中还有骑马、斗草、女子拔河等,可谓丰富多彩,许多场景并不让今人,或者说比现代人更会玩儿。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两句《春游》诗,以“游春”为乐,以“不游”为痴,常被引为经典,劝人不负春光适时春游,不知唤起了多少人郊外踏青的冲动和自觉——每逢春回大地,忙中取闲,融入自然、纵情山水,乐此不疲于阳光明媚、芳草萋萋的春天里。显然,这是一种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洒脱与唯美!

有感于此,这里特拟一首《劝君踏春》作为文尾:“一年一度踏春季,今岁又到踏春时。劝君逢春适时游,莫负春光俱往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