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8)

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如何理解?用王如松院士提出的生态健康的“五化需求”来讲,就是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第一,净化,就是干净、安静、卫生、安全。比如说,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整洁的,食品是安全的。第二,绿化。它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绿色环境,就是森林多、湿地多、植物多样;二是绿色发展,就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符合生态规律。第三,美化。这个美不仅在于表面,还在于过程。也就是说,美是整体性的,相协同的,同时体现在过程中是可循环的,能自生的。第四,活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虽然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但它是活的,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水欢、风畅、土肥、生茂、人类可持续。第五,文化,就是要有人气、有文脉、有情理、有风貌。

实际上,这“五化”就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标准。那么刚才讲到,呈倒三角形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还很脆弱,不稳定,也不是很健康,怎么办?如何支撑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用“三角支架”。我们要加强城市复合生态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好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谐社会这“三角支架”。它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涵。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美丽中国。如图,美丽中国建设要以人为本,重点体现两个美,即生态美和环境美。生态美就是生态稳定、生态和谐,环境美就是环境清洁、环境美化。我们要通过一个驱动——创新驱动,一个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空间优美、环境友好、天蓝地绿的绿水青山。然后,通过区域开放共享,建设宜居的美丽家园。这样,从源头、过程到终结,从生产、生活到生态,都是美的,这就是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