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开发区的传奇

第一家开发区的传奇

摘要:如何在原有的行政区块上播种未来之苗?“托管!”借助这一开全国先河的突破性制度安排,东湖开发区在1999年到2010年的6次托管中,获得了洪山、江夏518平方公里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权,成为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高新区。

笔直的武鄂高速,贴着葛店向东奔去。

路西南方向,诞生了湖北省第一家新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路东北,则是我省设立的第一个省级开发区葛店经济开发区。

风云激荡40年,这里已然浓墨重彩。两家开发区已连成一片,高速路边,一片体量巨大的厂房房顶上写着:天马、华星光电。与其毗邻的,则是投资达1600亿元的长江存储。

这是时下最高端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平板显示、存储芯片。

初夏五月,处处张扬着奔放的活力。行走在这里,似乎能听到强劲发展的“砰砰”拔节声,大光谷地区,已成为湖北、乃至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捡耳朵“听”来的开发区

时光,回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沿海城市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武汉市有点焦虑:如何跟上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1983年底,前去上海取经的武汉市政府一位同志无意中听到消息:两个月前,国务院召集京津沪穗等城市研讨“新技术革命”。

武汉院所密集,人才荟萃,弄潮新技术革命,怎么能没有武汉呢?

武汉市领导强烈地预感到,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春节期间,行动立刻展开:查资料,摸家底,思方向,谋对策。1984年春节后,一场头脑风暴席卷“新技术革命对策讨论会”,最后形成《关于在武汉建立激光工业、光纤通信、生物工程三个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建议》,并上报中央。

然而,一个月后,武汉接到将召开第二次“新技术革命”研讨的通知,并称将在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甚至安徽芜湖兴办“基地”“中心”,就是没有武汉!“不服周”的武汉人没有气馁。乘着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机会,时任武汉市科委主任邓南生等四处送材料,并见到了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领导,该中心当时正受国家领导人委托,推动这场新技术革命。这位领导的话让他们大为振奋:“对武汉这么密集的智力优势,过去我们不了解。你们的材料写得好,反映很及时。”

3个月后,喜讯传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的通知》写明,在武汉等全国13个城市试办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密集的小经济区。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京津、上海、武汉3个(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开发中心。

武汉,终于在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策略中“挂上了号”!

此后的旅程快马加鞭。1984年12月24日,武汉市批准成立“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简称“小区办”),这正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前身。

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1991年5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建立的全国第二个新技术开发区。

与“听”来的东湖高新区不同,葛店开发区的设立则与一位台商有关。

这位台商叫熊启放,祖籍鄂州葛店人。得知他要回来投资,鄂州市向省政府表达了拟建台商投资区的意向和决心。1990年,省里正式发文选址葛店设立经济开发区。

意气风发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潮涌大江南北。身处中部,渴盼崛起,面对历史的潮流,湖北以改革的进取精神和开放的胸怀,搭上了时代的列车!

“胆子大”的武汉人

“没有解放思想,没有敢闯敢试,就没有光谷现在的局面。”回望一路走过的路,坐在东湖开发区新大楼的会议室里,东湖开发区纪检监察办专员李复鸣不住地感慨。

李复鸣,“小区办”最初的5人之一。从市政府办公厅到“小区办”,从25岁到59岁,他成了东湖开发区的全程历史见证者之一。“小区办”成立了,除了抽调的5人,其他的人员从哪里来?

缺钱、缺地,不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胆略和改革勇气!“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小区办一出手便引起了震动。录取23人,800多人应聘。报名者中,竟然还来了中船722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侯汉屏。

考题也“脑洞大开”。“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到武汉港十五码头暗访,遭遇到当值服务员恶语相向。如何理解市长被骂?”当年的热门新闻成了考题之一。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辈登临正少年。来自五湖四海、意气风发的首批工作人员聚集到了一起,侯汉屏成了开发区管委会的副主任。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东湖管委会首批工作人员在租借的武昌卓刀泉672医院“小红楼”前合影,一张张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的脸庞定格其上,他们胸怀梦想,信奉创新,把人生最灿烂的年华献给了光谷。辨认着照片上的同事,其中多位已经离世,李复鸣陷入了深思。

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除了规划“小区”的未来,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游说手上握着科技成果的院所知识分子“下海”创办企业。

一个个“吃螃蟹者”来了,其中就有龚伟——全国第一家孵化器的开创者。

1982年,武汉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技术投机倒把案”。国营181厂韩庆生等4名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为一家乡镇企业设计了两套生产污水净化器图纸、编写了2万多字的技术说明,每人获得报酬600元。企业救活了,4人却被关进监狱。

科技奇案,透出体制之痛。

为创业者撑起“保护伞”!1987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办起全国第一家为下海科技人员服务的“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这里,不仅提供场地、帮办执照,还用国家科委下拨的70万元扶助资金作担保,向银行贷款210万元,大胆投资在孵企业。

在这里,一批又一批创业才子,骑着自行车来,开着轿车离开。华科大的孙文从这里起步,创出我国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光电子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前身);武大的王丽丽创办出凡谷电子……

这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头,拯救了当时差点被扼杀在摇篮中的光纤产业。1988年,邮电部、武汉市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共同创建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不久,外商对华倾销光纤,长飞陷入低谷。外方股东提议中止长飞。看准了光通信的未来,武汉方面态度坚决:外方如撤出,武汉和邮电部接手!同时,支持邮科院自主研发光纤,将武汉市的单晶硅厂基本无偿转让给邮科院,用来生产光纤光缆,这才有了如今烽火科技携手长飞,使武汉成为世界最大光纤生产基地,将中国信息“神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格局。

如何在原有的行政区块上播种未来之苗?“托管!”借助这一开全国先河的突破性制度安排,东湖开发区在1999年到2010年的6次托管中,获得了洪山、江夏518平方公里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权,成为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高新区。

敢闯“禁区”,不断突破,至今成为东湖开发区的重要“基因”。

2012年,武汉石破天惊,发布“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5年之后,东湖开发区再推“新黄金十条”: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改革重点瞄准了更为敏感的“成果所有权”。

30年绘制“一张图”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探寻光谷30年发展轨迹,人们发现了“不寻常”。“远景,向东南方向延伸,在豹子澥、流芳岭和龙泉山附近建立新区。”这是30年前筹建东湖开发区的方案。

越过光谷广场,一路向东,光谷加速东扩。从雄楚大道到高新大道,光谷行政服务中心、光谷中心城、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左岭新城,东湖开发区30年的发展,一直没有离开这张蓝图。

更引人注目的是,34年前武汉吃透市情、向中央提出建立“激光工业、光纤通信、生物工程三个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建议,得到忠实实施。

时下,以华工科技、锐科激光为代表的激光武汉军团,迈入国际激光产业前沿;长飞、烽火科技,助力武汉成为全球最大光纤生产基地;武汉生物城产业综合实力则位列全国三甲。

光谷东,一条长8公里的“黄金大道”,正在勾勒“芯屏端网”产业新主轴。

总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将实现批量生产。

华星光电、天马两大显示面板企业,在光谷总投资超过63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不仅将改写我国“缺芯少屏”的产业格局,更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革命中相关技术的自主可控。

钉钉子,一锤一锤接着敲。光谷人的实践,演绎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魅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上一个30年,东湖开发区完成了从城市郊野向“中国光谷”的华丽蝶变。从零起步,到2016年东湖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7亿元,与襄阳、宜昌几近相当。

加满油,鼓足劲。下一个30年,她怀抱着更大的梦想,正以更加改革开放的姿态,驶向“世界光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