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守望和平:世界最美好声音(2)

天下为公、守望和平:世界最美好声音(2)

——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在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上的讲话精神

摘要:古往今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的憧憬,爱好和平、建设和平、维护和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范畴,内藏于心、外显于行,就像华夏大地上的清新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宗教等各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各种关系之中,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继续在现代中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天下为公”“守望和平”始终处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治国理政方略的优先考虑和高度重视的问题,今天依然是中国领导人全球治理观的最高目标。

2500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构想和“天下为公”的理念,广为历朝各代政治家所崇尚,并引以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制高点。建设为天下人共享的太平社会,始终处于治国理政方略优先序。如先秦思想家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西汉政治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郊语》中记录:“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氾论训》记载:“天下安宁,政教和平,百姓肃睦,上下相亲。”理论进入实践,既表现于以固化标志张扬倡导,如以“和平”“太平”为年号,建立象征“和平”“太平”意义的宫殿,以及每年代序性的祭祀天地、祈求天下太平等等,更表现于确立国家战略的优先秩序上,以推崇民间社会。

著名儒家学说《论语》中有子贡“问政”一段,孔子提出的方略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二者何先?”孔子非常干脆地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说的“足食,足兵,民信”,就是今日世界国家战略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软实力或曰文化力。“必不得已而去”,并非是真正可以去掉。一个国家的强大,当然离不开经济和军事力量,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国家战略的优先价值秩序。这种秩序的道德基石,就是实行“仁政”,通过“仁”而王,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之道”,始终是一个理想高地。所谓“内圣”,就是你要有最高的道德修养,成为道德最高尚的人;而道德高尚的人,并不只是独善其身,而必须把崇高道德向更大范围播洒,进入“治国”、“平天下”、保天下太平。因此,中国社会历朝各代的政治家总是把“天下为公”、“天下太平”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中国的发展崛起,一直都把“仁政”作为立国之本,秉承着“统而不一”、“和而不同”的王道之治。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都是在文化异质性包容共存下的统一,“崛起”是在文化多元下的和平相处,就像“一个温和的老太太带出了个大家族”(余秋雨语)。今天依然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今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全方位打造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太平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是基于全球治理观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中国既然秉持“天下为公”,就必须选择实行“仁政”的文化道路,就必须选择和平发展。这一道路选择本身,是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家意志秉性的“内在规定”,而不是外在的。

“天下为公”“守望和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世界生活法则,今天仍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天下为公”是一种思想胸怀,同时也是规制人们和谐生活、和合共存的法则,自古以来就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特色。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这里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农业区。生存环境决定大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必然在中国古代占支配地位,它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秉自然界的时序、韵律、节奏发展,以敬畏、顺从、亲近自然为基本法则,而崇尚“和平”、维护和平、保卫和平,也必然成为中华文明“以农立国”的最重要的文化基因。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是“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流淌和灌溉着的必然是“天下为公”的“和合”文化之水。正如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阐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所指出的,中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从古代到现代,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深刻记忆,中国人民更加珍惜社会生活安宁,这也成了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一个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对此,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宣言:“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看来,当今世界主张和平和谐的,不一定都是社会主义者,但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损害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既损害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又损害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当今中国,昂首阔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鼓噪和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担心,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一再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发展起来、发达起来、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称霸。并且在国际场合多次直抒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意志:“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一个积极回应,更是中国人民的“和合”品质和现实需求;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优秀品质,又体现了“要为人类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博大情怀,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个伟大复兴,不但应在经济上实现强大,更应在文化理念上得到世界认同,创造“四海之内,犹如一家”的和合生活。显然,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解决世界生活面临的重大问题所提供的一种十分有价值、有意义的借鉴。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