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守望和平:世界最美好声音(3)

天下为公、守望和平:世界最美好声音(3)

——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在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上的讲话精神

摘要:古往今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的憧憬,爱好和平、建设和平、维护和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范畴,内藏于心、外显于行,就像华夏大地上的清新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宗教等各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各种关系之中,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继续在现代中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天下为公”始终是中国人民根植于心的最美愿景,今天仍然是13亿人民致力于建设“中国梦”的孜孜追求。

千百年来,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和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无论是孔子推崇的“大同世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还是《韩诗外传》中描绘的太平美景,都把天下为公、社会安宁、老百姓安居乐业作为目标和理想。但从中国历史来看,商周以降,社会稳定经常出现一个脉动性表征:当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顶住了北面(包括西北和东北)方向游牧民族的南下浪潮,彼此进行交往、战争和融合,人民则享受太平盛世、丰衣足食;当中原王朝势微衰落、内部矛盾严重时,往往爆发农民大起义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内战,而这时北方游牧民族也往往大举进攻中原,结果均造成了民不聊生、游离失所。曹操有首《蒿里行》,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四句,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造成的民间惨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思想家到统治者都不主张滥用兵。老子推崇用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孔子主张“慎战”,墨子则明确提出“非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孙子则用“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指出了滥用兵之危害。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并强调“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没有“好战”基因,即使战争也是迫不得已,其目的在于止战。消除战争,实现和平,让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沁入中国人骨髓血液里的文明基因,尤其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奋斗目标。

今日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国家“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和平环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系、根本愿望所在,也是团结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事实表明,中国的社会性质、历史传统、时代环境、发展条件就决定了中国决不能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发展,而只能靠对内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来发展;中国的国情、中国国家的性质、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华民族的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秉持“和合”理念、坚持和平发展,进而必然促进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这无疑是全人类“天下为公”愿景的福祉吉音,历史也必将作出这样的结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