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守望和平:世界最美好声音

天下为公、守望和平:世界最美好声音

——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在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上的讲话精神

摘要:古往今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的憧憬,爱好和平、建设和平、维护和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范畴,内藏于心、外显于行,就像华夏大地上的清新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宗教等各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各种关系之中,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继续在现代中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018年6月9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岛城青岛,清朗阔远,风光旖旎,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里以大美风光迎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八方嘉宾,吸引了全世界投送来的羡慕目光。然而,比风光更美的是人的心灵,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欢迎宴会和峰会上两次重要讲话中所传递出的“天下为公”、“建设和平”、“守望和平”的满满正能量。

9日晚,习近平主席在欢迎宴会祝酒辞中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里,既精辟凝练地阐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向全世界敞开了中国积极推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共同家园”的内心世界和大国胸怀,又为进一步携手建设和推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奉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给世界带来了新时代的信心与力量。在万众瞩目的国际舞台上,这无疑是中国最美好的声音,也无疑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之最美好声音!

著名人类学家兰德曼有句名言:“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古往今来,“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美的憧憬,爱好和平、建设和平、维护和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范畴,内藏于心、外显于行,就像华夏大地上的清新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宗教等各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各种关系之中,不仅在古代中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继续在现代中国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天下为公”“守望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源远流长。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从上古开始,就秉持着一个基本理念和准则,叫做“协和万邦”。“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篇:“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意思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和国家治理好,然后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这里所赞颂的是帝尧的德行。远古唐尧所倡导的“协和”的精神,对中华各民族的涵化、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今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乃至世界各国融合发展的实践引导。

“协和万邦”,目的是为了“和合万国”,是为了“保合大和”,实现“万国咸宁”和“天下太平”。儒家认为,坚持“协和万邦”原则,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是建设好国家和强国、富国的重要条件。通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由原始氏族发展为部落、部落联盟、酋邦、国家,是不断融合发展的。而融合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德服人”,一种是“以力服人”。前者主要依靠涵化融合的方法;而后者则主要通过战争兼并的方法。“协和万邦”的理念,显然张扬的是“以德服人”,否定“以力服人”。现代考古成果表明,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后,中华大地就已经逐渐繁荣起来。上古时中国部落众多,正所谓“诸侯万国”、“天下万邦”。那么多的人口,那么多的部落,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许多部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正是得益于“协和万邦”的整体和谐观,牵引了中华民族在涵化、融合中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协调融合、不断谋求统一的国家历史。

把“协和万邦”作为对外关系的文化准则,必然需要回答国家的军队建设和对外作战,这是一个与“协和万邦”原则有紧密联系但又似乎矛盾的现象。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就是认清对外作战和建设军队的目的以及用兵作战的原则。与“协和万邦”相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止戈为武”。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首先提出来的,他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意思是,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制止暴乱,消弭兵灾,使国家稳定,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多财富。唐朝重臣房玄龄也有个同样的观点:“兵恶不戢,武贵止戈。”这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共识,就是用兵作战、建设军队并不必然与和平、“协和万邦”相对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用兵作战、建设军队的目的是维护和平,是使“协和万邦”原则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以“和谐”取代对立,以求天下太平,是中华民族处理国内外一切争端的总原则和基本的情感倾向。这种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在今天依然是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今天,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之路,孜孜以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积极与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这种价值观因子的承延。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