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唐震: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06】唐震: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斗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强烈使命责任和政治担当,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下大力解决“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宗旨意识和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强调物质生活质量,也包括社会进步水平、民主法治化程度、文化繁荣昌盛和生态环境优美等各个方面。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飞速发展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逼近极限。原国家环境保护部2017年6月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4.9%;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比高达75.1%。在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比高达60%。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污染防治提到“攻坚战”的高度并要求坚决打赢打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必然指向。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要求我们把人民的要求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尤其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健康食品等优质生态产品成为人民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共产党人从基本国情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国际生态环境治理话语权的现实考量。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能源、气候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问题,世界各国围绕生态问题的博弈也愈演愈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生态环境问题面前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责任。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从权力关系来说,世界气候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只掌握在两个国家的手中—美国和中国,因为它们加在一起占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极高比例。” 我国要提升在国际生态环境博弈中的话语权,必须在面临人类共同的生态问题上担当起消除生态危机的道义责任。一千个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对于矢志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事务的中国来说,能否把自身环境治理好,不仅事关自身的大国形象,也事关自身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环境污染治理复杂而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快速推动污染防治进程,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密集出台,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覆盖全国的环保督察重拳出击,许多影响恶劣的环境顽疾得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以空气质量为例,以空气质量为例,2017年,全国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5微克/立方米和43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降低5.1%、6.5%,比2013年降低22.7%、44.2%;大气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总量继续下降,全国大部地区酸雨减弱减少。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令人印象深刻,老百姓的心肺之患得到有效缓解。

在污染防治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污染治理的时间紧、任务重与治理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并存。未来三年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硬战。随着污染防治步入“深水区”,一些短期的、立竿见影的防治措施基本到位,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意味着环境质量改善每前进一步都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成本。污染防治倒逼经济转型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而污染防治面临的态势却十分复杂,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环境问题长期累积叠加,比如荒漠化、石漠化土壤的改良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耕地等生态系统的修复,都有一个过程,存在治理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的特点。攻坚战面临的挑战将十分艰巨。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与污染治理的周期性交织叠加。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大量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0.4%。这是中国煤炭消耗量连续三年下跌以来首次出现增长。煤炭消耗量的反复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也预示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将难度大、阻力多。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仍然很旺盛。未来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生活垃圾1200万吨、生活污水11.5亿吨,消耗8000 万吨标煤。 而我国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的先天不足导致了能源消费中的化石能源占比较高,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消耗、污染物的大规模排放仍然不可避免,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污染防治的错综复杂与政治社会稳定的刚性需求之间矛盾凸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问题频发期,突发环境事件往往影响巨大,损害难以逆转,且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炒作放大,成为其他社会问题的宣泄口。目前污染防治工作已超越了单纯环境范畴,而是与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相互交织、渗透,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统筹解决的挑战正在加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公众的支持和认同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此外,污染防治攻坚战必将触及到利益格局调整,一旦处置不当将影响社会稳定,进而诱发政治风险。

绿色发展理念与错误发展观交锋激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有的地方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污染防治政治站位不高、防治措施不实、工作力度不大的问题,片面强调经济总量增长,忽视生态和环境保护,有的甚至干预执法监管、偏袒违法企业;有的企业法治观念淡薄,甚至顶风违法排污、暴力抗拒执法;部分社会公众推崇物质享受和奢侈消费,一边抱怨环境污染,一边追求高碳消费。这些都一定程度加剧了污染防治的难度。

时不我待、决战决胜,夺取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字面理解,“攻”意味着必须拿下,“坚”意味着对手的顽固,“战”意味着真枪实弹。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决战决胜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才能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强化政治责任担当,积极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打好蓝天保卫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一方面,要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到这场攻坚战中去。用强烈的政治担当、过硬的能力素质、扎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彰显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另一方面,污染防治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治理局面,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和增强“四个意识”,从政治上思考和谋划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作,积极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

要运用系统工程思维,全面整合“防”与“治”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宏大的工程,包括“防”与“治”两个大的方面,二者有机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工程。一方面要“防”。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及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源、污染面的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要“治”。以往的环境治理,由于领导体制不统一、监管权力较分散,导致职责不明晰、落实不到位、效能比较低。在国家层面的53项主要生态环保职能中,40%在环保部门,60%分散在其他9个部门。随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亮相,生态环境部取代环境保护部,将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污染防治职责整合在一起,环保部门的污染防治职责和效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预见,未来在政策法律体系、治理保护体系、监管执法体系等方面会有更多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出台,其效能也将会更加明显。

要坚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协同推进高效完备的污染防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环境治理既要发挥政策规定的引导性作用,也要重视法律法规的规范性作用。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引发的利益矛盾,依法保护生态、依法治理环境,依法保障权益。要建立系统完备、实用管用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功能。要依法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完善环保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环境监管长效化法制化。要完善环境司法制度,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为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要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和推进多元共治的绿色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汇聚各方力量,产生更大合力。首先,各级政府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导,必须筑牢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坚决摒弃习惯做法和思维定式,建立科学完整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去换得一时的经济增长。其次,各类企业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体,一定要认清形势,杜绝侥幸心理,该整治的整治、该搬迁的搬迁,同时应当加快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向创新创造型、低碳环保型、绿色节能型企业跨界转型。再次,社会公众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应当树立绿色消费观,珍爱环境、珍惜资源、杜绝浪费、崇尚勤俭,身体力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营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