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从全国草原保护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暨治理超载过牧现场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草原生态质量显著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年鲜草产量超过6亿吨,草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制定林草种苗发展规划,到查处各类破坏草原案件近3万起、启动治理超载过牧专项行动,我国草原资源保护能力不断增强,修复治理成效愈发明显,草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一。我国草原生态质量的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可以说,随着“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我国生态名片越擦越亮,人民“绿色幸福”越来越多。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挑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早已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发布首个陆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碳汇计量规程(团体标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设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印发《关于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 深入推进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等,持续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广泛凝聚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同频共振,日益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落实,江苏盐城完成我国首个遗产地内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广东惠州打造了“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四川宜宾三江六岸铺展开一幅山水相接、水清天蓝、鸥飞鱼跃的生态画卷,江西南昌南铁采石场集合了南铁湿地、花坡景廊、岩壁皎月、观景揽城和体育拓展的生态景观……全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4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9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交出了一份“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的亮眼答卷。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我国既画好了保护修复的“山水画”,也做好了开放利用的“绿文章”。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有探矿权12646个,登记面积265.91万平方千米;现有采矿权30391个,登记面积35.18万平方千米。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同时,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位。日益深化的生态资源利用,推动良好生态环境加快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以及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我们瞄准“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要保持在315万平方千米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8%,国家公园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拿出慎终如始的决心、一以贯之的担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进一步擦亮我国生态名片,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幸福”。
(宣讲家网 李娅)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