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品端午的廉洁味儿

多品品端午的廉洁味儿

夏意正浓,端午将至。俗话说得好:“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每年到了端午等重要节日,廉洁都会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据专家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楚辞·招魂》中讲:“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楚辞·卜居》中讲:“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屈原这个名字,其实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廉政文化的重要代名词。

关键时间节点是考验一个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的“试金石”。现实中,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一些特殊时间节点,往往都是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的高发、多发期。所以在每年的端午等重要节日来临之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要严惩并通报一些典型的案例,一方面是警示教育,体现“勿谓言之不预”,持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另一方面是关心爱护,体现“组织时刻在你身边”,提醒党员干部要头脑清醒、慎言慎行,时刻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实践证明,只要“防”和“惩”这两手双管齐下、协同并进,治理成效就会十分明显。

《傅子·问政》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宋朝诗人林逋也讲:“私心胜者,可以灭公。”其实,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滋生“节日腐败”病,关键就在于混淆了公与私的界限,往往在传统风俗、人情往来的“心理外衣”下,动摇了防线、放松了警惕、模糊了公私,进而一步步触碰红线、逾越底线、滑向深渊。

我国古代先贤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正是源于对“节日腐败”规律的精准把握,所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聚焦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形形色色的“节日腐败”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抓,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实现了“抓小节就是立大德”的目标。对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群众最为认同,也深受其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贵在持之以恒、难在久久为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变化是唯一的不变。这些年,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尽管我们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要知道正气与歪风的斗争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比如,以快递送礼、微信送礼等新腐败形态的出现,给各种“节日腐败”营造了“青纱帐”、穿上了“隐身衣”。我们必须“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练就“火眼金睛”,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不收礼、不吃请”,这是陈云同志为自己立下的一条规矩,他不仅身体力行,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违反。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90岁的陈云去世后,留下的遗物是:三卷《陈云文选》、少量存款、上百盘评弹磁带和对子女的教诲。诠释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自守的崇高风范。

廉洁不会被遗忘,清白自会驻人间。在屈原故里秭归,至今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这首歌谣其实也是屈原一生忠贞清廉的生动写照。有人解读的非常好,说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就像粽子棱角分明,使得奸邪小人避而远之;雪白糯米正如他廉洁清贫的一生,不掺杂任何污秽;粽子中间的那颗红枣寓意他对国家的赤子之心。看似简简单单,却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节日是一面镜子,能映射出人情事故、世间冷暖,更能考量出职业操守、党性修为。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和家人过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不妨多品品其中浓浓的文化味儿、廉洁味儿。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615/1004628.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