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足迹

摘要:这就是王力和王辑志的故事。现在,每当我翻看一本本中文书籍,或者在电脑上敲击着中文汉字的时候,总能感受到那对父子四目相对的瞬间。我想这就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人为我们留下的东西,如今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和足迹。我相信,不管是过去的40年,未来的40年还是100年,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精神和理念都将会一直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

大家好,我叫商瑶,来自东升镇。我宣讲的题目是《足迹》。

说起中关村,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是我们海淀人、北京人,甚至整个世界都知道中关村,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树立起的金字招牌。在这个叫做中关村的地方,曾诞生了无数闪光的名字,第一个建立民办研究所的陈春先、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等等,他们都是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先驱,可以说是他们把中关村带向了世界。

我是一名诗词爱好者,在多年学习诗词的道路上,持续读着一个人的著作,这个人就是一代汉语言文学大师王力。他的儿子王辑志作为四通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研发了第一台中文电子打字机。让我觉得特别奇怪的是,一位是研究甲骨文、钟鼎文的学者父亲,一位是研究汉字打印技术的企业家儿子,科学与传统在这个家庭的两辈人中发生了碰撞,而这个碰撞又让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汉字从远古走进了现代。

先来说一说王辑志,那是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科学院工作的王辑志用针头打印机在电脑上打出来7个汉字,他当时太兴奋了,就是因为这7个汉字让他看到中国了文字与电脑技术融合成为可能。王辑志还想用电脑打印出700个汉字、7000个汉字……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创业。可是他不确定自己那位研究古文字的父亲能同意他放下铁饭碗出去创业的选择吗?可没想到是,父亲不但不反对他,还专门写诗去鼓励儿子,诗是这样写的:

不负当年属望殷,精研周髀做畴人。

霜蹄未惮征途远,电脑欣看技术新。

岂但谋生足衣食,还应服务为人民。

愿儿更奋垂天翼,胜似斑衣娱老亲。

父亲告诉儿子,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后代,对中华文明的传承都有一份使命和责任。只要你确信自己的事业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那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这就是一位大师的胸怀和格局,他不但自己终其一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看到了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

就这样王辑志加入了中关村四通公司,开始研究中文电子打印机。1986年王辑志带领他的团队在日本横滨进行打印机最后的调试。异国他乡,几个中国人为了让古老的汉字早一天从电脑中输出,他们几乎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状态,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就在技术即将成功的时候,王辑志接到公司的电话,说他父亲病危,他一下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需要自己的家人,一边是离不开自己的团队,当王辑志拨通妈妈的电话的时候,他真不知该说些什么,电话那头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孩子,妈知道那边离不开你,家里……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是呀,世界上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人生的最后时刻儿女守在身边,王辑志仿佛看到电话那头期盼儿子回来的母亲,又仿佛看到病榻上那虚弱的父亲。但他更知道父亲对他的期待是什么?这就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人和家人们做出的奉献。终于第一台中文电子打印机诞生了!王辑志没有时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而是立刻飞回北京,从机场直接奔医院。

见到父亲的那一刻,他一下跪在了病床前,握住父亲的手。此时,父亲王力说话已经十分困难,可王辑志从老人那颤抖的嘴唇、欣喜的眼神中知道父亲读懂了一切。

这就是王力和王辑志的故事。现在,每当我翻看一本本中文书籍,或者在电脑上敲击着中文汉字的时候,总能感受到那对父子四目相对的瞬间。我想这就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人为我们留下的东西,如今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和足迹。我相信,不管是过去的40年,未来的40年还是100年,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精神和理念都将会一直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