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我们应当铭记住什么?

“九一八”,我们应当铭记住什么?

——纪念“9·18”事变87周年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干的事情很多,但首要并且必须做的就是要强化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长自己的记性,立自己的志气,积极肩负起历史责任,更加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更加努力地建设我们的伟大国家,巩固我们的国防。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这首《松花江上》的歌词,展现着中国人民群众的苦难和人民群众的心灵呼唤,诉说的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我东北同胞逃亡关内、思念家乡的情景。这个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中华民族自此被日本肆虐长达14年之久。日寇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取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受了惨重破坏。根据1946年4月的《中国解放区抗战8年中人口损失初步统计表》统计:“7个解放区在抗战期间共计被敌伪杀死或被虐待而伤病致死者3176123人,被捕壮丁2760227人,鳏寡孤独及肢体伤残者2963582人。”1947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军人作战伤亡3227926人,平民伤亡9134569人。全国军民人口伤亡总计12784974人。”后来,中国历史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不是简简单单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被剥夺了生命权,中断了原本波澜不惊的生活,其中很大部分死得毫无尊严,甚至尸骨无存。

74e50bf08e20194886e912

1931年9月18日,中国的国耻日,中华民族的警醒日!为了亲人不再受伤害,为了对战争说“不”,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铭记住这个日子,反思这个日子!

泱泱大中华,为何竟会被一个弹丸小国屡屡侵犯?一场抗日战争竟付出如此惨痛代价?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在于旧中国缺失尚武精神,一些人身上缺失民族血性。用句今天的话说叫作:“娘炮”——怕死、怕见血、软骨头。这词儿虽然难听,但当时有些情形的确如此。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流传极广的两个典例:

其一,一个台湾老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我们可能永远不懂5个日本鬼子就可以押着2000人去屠杀!2000人,像猪一样任凭5个人屠杀,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虽然那5个日本兵有枪,也有刀,但是那2000人并没有被捆着,完全可以动手反抗。可是他们没有。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都明白虽然2000人肯拼命肯定能赢,但是第一个冲上去的肯定会死。于是,就只能任凭屠杀。这是个悲哀啊。

其二,历史资料显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有奶便是娘”的奴性贱性,让这些中国人成了助纣为虐、杀戮同胞的帮凶。尤令人无语的是,在国民党敌后抗战队伍中竟然也出现了“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丑恶局面。其中,庞炳勋、孙殿英、孙良诚、公秉藩、李长江、王劲哉等都是上将与中将级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数十万国军先后投降当了伪军。

当然,我们也要为我们伟大民族在14年抗战中所展现出的伟大气节而自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伟大气节作底板,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种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不仅令日寇胆寒,也让“娘炮”汗颜,羞煞汉奸。

无疑,我们世世代代都需要伟大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但是,那个时代卖国求荣的汉奸、伪军给我们民族形象的毁坏和毒化,我们也决不应无视和讳言。一年一度“九一八”,我们必须像抚摸伤疤一样,时刻铭记!

(一)我们应当铭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盲目乐观,麻痹大意,必定付出沉重代价。“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抗战前夕国人忧患意识的普遍缺失。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早已磨刀霍霍,挑衅不断,可当时的国民政府总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侥幸心理,很多人认为仗打不起来。因而,人家在磨刀霍霍,我们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大战在即,三军主帅还在北京看戏;外侮紧逼,中央军却在忙着“剿共”;东三省丢了,不思收复失地,却在大张旗鼓搞什么“新生活运动”……想想看,一个精心准备又实力强大的人与一个没有准备又实力偏弱的人交手,会是什么结果?一个对于抗战既没有切实的思想、精神准备,不敢在全社会进行抗日救亡组织动员的国民政府,一支没有认真的军事准备,武器落后、训练水平落后、战术落后的军队,面对强敌又会怎样?结果,全面抗战一开始,打得异常艰苦,大片国土沦丧,人民惨遭荼毒,虽然我们取得了最后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造成极大牺牲。今天,我们回顾“九一八”,必须铭记以下至理名言:“最大的忧患就是缺乏忧患,最大的危机就是目无危机。”决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重蹈抗战前夕对形势错误判断的覆辙。而要牢记历史教训,坚定富国强军之路,常备不懈,高度警惕,为民族未来打造坚强可靠的盾牌。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