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叫停“不限量套餐” 别换个马甲继续忽悠

【诚信建设万里行】叫停“不限量套餐” 别换个马甲继续忽悠

摘要:“不限量套餐”也因此被质疑是一个活生生的营销套路,违背了法定告知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以及相关实质权益。

在被工商认定为虚假广告、遭消协质疑、工信部也点名批评勒令整改后,曾被称为各种套餐中“忽悠之王”的不限流量套餐终于“消失”了。重压下三大运营商已叫停“不限量套餐”的说法,改头换面后亮相的则是“畅享套餐”等。

2017年1月,第一款4G网络不限量套餐在国内亮相,高昂的身价让它成了高端用户的选择。随着三大运营商竞争加剧,多款“不限流量套餐”纷纷强势上线,主打“不限量”的噱头,其用户量也是一路激增。

运营商大肆宣传的“不限量套餐”,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是“流量无穷”“敞开用”,但实际上,所谓的“不限量套餐”却有限量,被戴了“隐形帽子”,设了“隐形上限”。当消费者使用的流量触及“隐形上限”时,就会被限速,甚至会被断网,连另行付费使用套餐外流量的资格也被限制剥夺。

明明是限量,偏要在宣传时说成是不限量,这显然是一种不诚信的做法。运营商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就成了一种忽悠,一种欺骗。

“不限量套餐”也因此被质疑是一个活生生的营销套路,违背了法定告知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以及相关实质权益。

从行业角度来讲,当国内的三大运营商都如法炮制,这种不诚信的做法也就成了市场的一种惯例,一种明规则,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对整个电信运营市场的长远和健康发展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在频繁的舆论质疑之下,工商、消协、国家工信部等等部门,先后对“不限量套餐”的问题表态,要求运营商给予整改。今年6月,深圳市消保委发文称,运营商“不限量套餐”隐藏限制性条款,属典型“误导性遗漏”。同时,工信部也正式出手,约谈了三大运营商,要求企业必须规范宣传行为。今年8月,三大运营商“不限量套餐”被工商局认定为虚假广告。湖南工商局宣布,已接到部分用户投诉,运营商的“不限量套餐”广告存在严重消费误导行为,并正式责令三大运营商停止发布相关违法广告。

重压之下,三大运营商现在各种宣传资料中悄悄删掉了“不限量”字样,叫停“不限量套餐”,将其更名为“畅享套餐”。这样的举措在服务产品的名称上更贴近实际,在广告宣传中也剔除了一些误导性因素,这是一种合理回归,是一种整改性纠偏,也是消费者和消保组织维权的暂时性胜利。

之所以说这是暂时性胜利,是因为运营商取消“不限量套餐”这一宣传用语的整改举措并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终点。仍需警惕在“不限量套餐”名称弃用后,换个马甲再次出现。即使“不限量套餐”的字眼,已经撤出了运营商投放的广告和制作的宣传材料,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堵住“不限量套餐”这个说法的传播渠道。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运营商的营业厅工作人员,在向用户介绍产品时,开口闭口依然是“我们这款不限量产品”。在运营商的网站、APP的个别子栏目中,“不限量”字样还健在。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消费者对“畅享套餐”的换汤不换药产生质疑。

此外,这不是三大运营商第一次为人所诟病。回顾历史,从最早的双向收费、高额收费、话费流量漫游,到此次“不限量套餐”事件,三大营运商的种种套路营销,一直让消费者深感无奈。7月25日,中消协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电信服务类投诉1610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3%。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套餐资费不明确,告知不翔实、收费名目繁多且强制收取费用;运营商设置陷阱,诱导消费者使用,擅自收取有偿服务费用;话费及流量使用情况的计算无第三方监管,产生误差时,运营商不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消费者查找原因,却以电脑自动计费不会出错为由搪塞;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更改消费者套餐或开通增值服务……这些套路给消费者挖了一个又一个“坑”,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消费者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的是搭上“信息快车”,享受“飞一般”的移动上网服务和流畅的“流量大包”。叫停“不限量套餐”的做法不能成为提速降费、取信于用户的“休止符”。让提速降费有实质性的更大进展,为消费者提供实惠的大流量套餐选项,是运营商在下架“不限量套餐”之后应该推进的事。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摒弃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的“忽悠术”背后的营销套路。

有评论文章指出,运营商更该叫停忽悠消费者的“套路思维”,拿出足够的诚意,守住法律底线、诚信底线,严格履行法定义务,把每一款套餐产品、每一次广告营销行为都纳入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轨道,把话说到明处,把账算到明处,把钱赚到明处,充分尊重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

同时,消保组织、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等也该放宽视野,加强对运营商其他套路的关注,通过行政约谈、行政指导、发布消费警示、公益诉讼、案件查处、诚信惩戒、行业整改等方式破解运营商的套路,倒逼运营商增强自律意识、维权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如此,既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利于维护电信市场秩序,促进电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