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40年(4)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民营经济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研发强度在逐年提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差异化、立体式的竞争。这个竞争的基础靠什么?就要靠技术的创新和积累。

二是专利产出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为24.2万件,比上一年增加了3.32万项。

三是新产品的开发效率不断提高。201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私营企业新产品项目数是14.53万项,新产品销售收入是3.9万亿元,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4701.9亿元,这三个数字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1.15倍、1.88倍和1.44倍,而且在整个企业的比重中,私营工业企业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

四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先锋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可查的2016年的数据显示,国家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里面私营企业占有7.61万家,创造了4.17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而且这个数字也是逐年在增加的。

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主要经验是什么?从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

前面讲过,在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围绕民营经济的性质、作用、地位,以及发展方式,都有不同的争论、不同的判断。但是,由于党中央坚定不移地重申,才坚定了民营经济的这种发展方向。所以,健康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不仅为民营经济改革提供了有力条件,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是保证

制度创新,不仅可以为民营经济提供强大的驱动力,还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制度红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例,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明确,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式管理,基本没有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经济才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市场主体诞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就是制度所提供的发展保障。比如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在制度上的不断改革进步,与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个历程是相一致的,这个就能看出制度的力量。

(三)卓越非凡的企业家精神是根本

前面讲过,企业家精神不仅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核心要素,还能为民营经济的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过去,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很多企业家、企业要戴“红帽子”?就是因为思想不解放。通过体制改革,摘去了这些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紧箍咒,企业家精神逐步得到发挥,并带来了巨大能量,民营经济才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

(四)丰富有效的劳动供给是基础

劳动供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就是说,在前一个阶段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劳动力是有比较优势的,相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比较便宜。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红利,为民营经济的发生发展壮大提供竞争优势。从后面几个发展阶段看,现在是高素质人才进入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队伍里,成为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加上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工人,改变着劳动力结构,成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和谐共生的包容文化是支撑

包容的文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质变的空间和坚实的土壤。比如,文化里涉及到“原罪”的问题,一直影响到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有时给经济体制改革蒙上了阴影。对此,党和政府领导及时发表看法,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使民营企业家吃到定心丸,能够放手经营和创新。

(六)多样频繁的社会互动是归属

改革开放前,民营企业家与社会互动的范围、频率都受到限制。以参政议政为例,在1956年,当时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就指出,只有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人才能够入党。这一政策几经波折,到2002年,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就规定,其他社会劳动阶层在满足入党条件后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性。

目前,这些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互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顾客价值,而且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员工发展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等等。这些互动不仅成为民营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前景蓝图。

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家当选为全国劳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接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成为新时期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最好证明。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沪宁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对国家改革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民营企业家。

四、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展望今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基本方向。

(一)从小到大的总体规模

对民营经济来说,改革开放的40年,是党和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的40年,更是助力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出口创汇、改善民生、支撑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4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使企业家可以安心地进行创新创业、发展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可以预期,民营经济总体规模的从小到大,是不容置疑的。

(二)从量到质的增长方式

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平面扩张的低成本方式来实现增长,这种方式现在不行了,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发展:一个是质量的保证,一个是效益的保证,这些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来实现。

(三)从弱到强的竞争优势

目前,虽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进入到中国500强企业行列,但是今后还会有更多。因为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灵活性,对这个时代变革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摒弃过去那种机会主义的行为方式,能够更多通过自己的技术积累、创新积累,形成长期的、稳定的竞争优势,并从弱到强地壮大起来。

(四)从表到里的规范管理

现在,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从过去类似于占山为王、跑马圈地的机会主义发展方式,要逐步变成靠规范的、科学化的内部管理来有效控制风险。这种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都是从表到里的。我们要创造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从内到外的跨国经营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民营经济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现在,已经有很多跨国经营的实践,成绩也非常喜人。

(六)从近到远的代际传承

对民营经济来说,现在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前面我已经讲过,第一次创业浪潮,甚至第二次创业浪潮的那些企业家,现在都已经年龄偏大了。他们怎样把自己所创下的基业传承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把他们的财富、事业、精神、追求能够继续推进下去,这个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是错综复杂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虽有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民营企业遇到了转型再出发的新挑战。当然,在挑战中更有机遇。随着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发出声音,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尤其是国家出台了税收减免、融资扶持等具体政策,都将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虽任重道远,但也令人乐观。只要民营企业紧抓机遇谋发展,进一步加大转型开放的步伐,就完全有能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