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40年(2)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1991-2001年:调整、引导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被称为“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基本结束了上个阶段出现的“姓资”“姓社”的讨论,将整个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使整个民营经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92年,国家体改委就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党的十四大也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过经济调整,再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其看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我们确立了要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围绕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地位,这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民营经济再次掀起了发展浪潮。

这期间还有一个特征是,第二次、第三次创业浪潮出现了。第二次民营经济的创业浪潮主要在1992年。和第一次创业不同,这次创业浪潮主要是一些政府官员、大专院校的学者,纷纷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辞职下海创办企业,当时被称为“92派”,包括郭广昌、陈东升等现在仍比较活跃的民营企业家。很多现在已经成长为大企业的,像毛振华的中国诚信等高科技企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次民营经济的创业浪潮主要是1997年以后。国外的一些海归学者,纷纷在新的产业领域,比如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创业,代表人物是张朝阳、丁磊等。整个民营经济受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鼓舞,在这个阶段非常活跃,触角甚至扩展至金融业,标志性的就是1996年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这是当时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主要大股东都是民营企业,比如刘永好的希望、张宏伟的东方、卢志强的中国泛海等。民营经济从原来更多是在服务业、制造业领域,开始扩展至金融业领域,是这个阶段比较突出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民营经济发展,开始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1995年9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国有企业改革做了一些重大的改革战略部署,如“抓大放小”等方针。国务院决定抓好1000户重点企业,并选择国有企业进行试点,在“抓大放小”的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后面我们会谈到,民营企业的发展,给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非常好的缓冲作用,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必要条件。

随着调整引导,第三个阶段的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量的乡镇企业,过去戴“红帽子”的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纷纷脱帽,转变为真正的民营企业。

200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性质的一种界定。

(四)2002-2007年:促进、提升阶段

2001年底,中国恢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民营经济改革进入了新的篇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比十五大报告时的“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这个提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同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里,也扫除了私营企业主无法入党的障碍。中组部也发文要求,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的工作,把民营经济整个纳入到党建的工作范围里。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清理和修订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做强做大等方面,都提出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再次强调,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最根本的国家大法里,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做了界定。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叫“非公经济36条”。进一步向民营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开放垄断行业,提供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等,表明了我国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不会变。

这时,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大步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水平开始大大提高,民营经济也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国际化程度,大批已经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开始比较深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在海外并购上,2001年8月,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开启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收购企业的势头,之后逐步形成井喷的态势。民营经济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五)2008-2012年:冲击、成长阶段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下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倒闭。2008年,浙江省注销的民营企业数量约为2.2万户,同比上升了11%。这时,民营经济被迫在高速发展中放慢了脚步,开始尝试转变生长方式,调整自身产业结构。

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些政策,通过引导民间投资,把社会所积累的一些资本引导到产业里来,遏止经济下滑的趋势。2010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形象地称为“民间投资新36条”,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合称为“两个36条”。国家通过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让民间资本有更多的运作空间,给他们松绑。

(六)2013年至今:转型、腾飞阶段

2013年起,世界经济慢慢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是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争端和摩擦加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处于高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中国民营经济迫切需要转换增长动能,实现转型升级。

2013年,我国除了继续在金融支持、市场准入、鼓励走出去等方面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外,国务院还发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一步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通过简政放权,让市场更多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的改革号召。通过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投融资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形成了第四次创业浪潮。这一次的覆盖面更宽,包括大学生、回乡的农民工等,都参与了进去。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以最高规格的文件,聚焦企业家群体,明确企业家的地位和价值。这个文件促进了“双创”的深入,也变成了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弘扬企业家精神,寻求高质量的发展。从过去粗放式的、平面扩张的、同质化的发展,逐步向立体化的、差异化的方向转变,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从过去单纯以投入和规模的扩大为增长方式,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要增长方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指导下,民营经济在科技发展上也做了更多的工作。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策的松绑和减负,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2015年以来,政府针对审批多、收费高、耗时长等问题,持续开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比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2018年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这些都是在不断引导,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营造好的氛围。

针对社会上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杂音,党中央作出明确表态。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非凡历程,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宣示了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并从6个方面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部署。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尽管我国现在和美国有贸易摩擦,整个经济还是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闯关阶段,但是我相信,接下来的民营经济发展,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势,势头不会减弱。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都做了些什么,在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其发展成就,大致可分为六个方面。

(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在党的文件里已经认定的,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比如,在1989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为3.86%,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连续5年超过60%,最高时候达到65.4%。

二是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1982年,民营企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是17.1%,带动GDP增速0.36个百分点。到了2016年,民营企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982年的17.1%增长到32.87%,拉动GDP增速0.92个百分点。

三是在进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增长迅速。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2.1万亿元,增长12.9%,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9.7%,比2017年提升1.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是在高新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6年,全国的高新区里,民营企业占到4万家,创造了3.1万亿元的总产值,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68倍和15.65倍,且势头越来越猛,并形成企业的聚集,抱团来发展。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