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鉴而欢呼

为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鉴而欢呼

摘要: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尽管其中有矛盾、疑惑、排斥,但更多是学习、融合、创新。世界文明是多样的,而在世界安全大格局中,文明多样性绝不应当成为文明冲突的根源,反而应当成为文明和谐的有力粘合剂。

初夏的北京,万物并秀而不相互损害。满园春色百花齐放,美美与共异彩纷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和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一起,共同为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融、互联互通指出了新方向,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CDAC

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说过:“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说过:“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实际上,文明的发展进步、交流互鉴,既是根本动力,又是根本内涵。只有不断地互相交流和互相借鉴,文明才能够互相启发、互相鼓舞,才能实现世界文明的多彩多姿,才能实现全人类物质精神世界的升华。

亚洲文明是古老而互动频繁的文明,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取得了共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中心是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早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已经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并且从此开始了文明辐射。比如犁的发明,在之后的1000年里传遍了两河流域和埃及,甚至传到了印度,到公元前1400年时,传到了更加遥远的东亚地区,极大地提升了各地的生产力。国家组织、城市中心、社会等级、文字艺术、巨大建筑物等共同的文明特征,在不同地域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生动地表现了亚洲文明大陆(包括北非和东欧)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美丽图景。

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尤为引人注目。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国家层面上文明交流的自觉。甘英出使大秦,更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开放包容、试图和同时代国家沟通往来的良好愿望。魏晋以来,中国同西域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一时间“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西亚各国的物质文化成果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得中原士大夫能够“浅倾西国蒲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各国文化成果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在音乐、绘画、哲学、宗教、器物等各方面都有生动体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那样,“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对亚洲其他国家文明形成了强大的影响。“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许多都是中国的“舶来品”;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物品,也随着使节,传播到西亚北非进而传到欧洲各国。

历史充分证明,亚洲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对近代以来在世界政治历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观念的正确反驳。一段时期以来,西方历史文化学者认为“东方没有动态发展的历史,只有静止不变的文明”,这种观点,看不到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现实,看不到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历史的意义和贡献,使许多西方国家轻视甚至忽视亚洲文明,其负面影响直到现在还存在。我们要明辨和主动回击这种无视历史、无视现实的谬论,促进亚洲文明更加宽领域、更加深层次地互联互通,为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应有力量。

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必须立足亚洲、放眼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要放到世界文明的对话格局中去开展,才能更好地凸显成果、更好地实现价值。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向世界各文明开放,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开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各国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个平台上,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精神,加强思想交流,研究全球治理,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和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符合全世界人民长远利益、反映大多数国家普遍期待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在价值观创新、以价值观引领世界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一理念付诸实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保存多样的文明形态,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各自文明蓬勃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也体现在全球文明的交流发展中,跨国界、跨文明的文化活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文明的交流互鉴,重在和而不同。作为文明的重要呈现,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也因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各有特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习近平主席强调:“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专门开设了“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以“共享文明智慧共建美丽亚洲”为主题,旨在促进亚洲各国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传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亚洲经验”。中国已经拿出最大诚意,希望各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把自身发展同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期待全世界各个文明主体参与进来,贡献彼此的智慧经验、创新创造,实现文明间的和谐共生、交融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不是文明的冲突,这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流、人类走向光明的根本途径。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随着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的抬头,“文明冲突论”影响着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尽管当前的“文明冲突论”观点各不相同,但大多未能摆脱亨廷顿当年的主要论点,比如认为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等等。

“文明冲突论”从根本上而言是非常危险的。每一种文明不应当成为其他文明的安全威胁,同样,每一种文明都不应当从本质上将其他文明视为安全威胁。实际上,在亨廷顿早年“文明冲突论”的主张中,也包含着一些“文明和谐”的思想,比如尽管他强调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但是,他同时又声称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最可靠。而世界秩序的重建,恰恰依赖于文明的交流互鉴,因为只有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隔阂、偏见、仇视,才能播撒理性和平的种子。

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尽管其中有矛盾、疑惑、排斥,但更多是学习、融合、创新。世界文明是多样的,而在世界安全大格局中,文明多样性绝不应当成为文明冲突的根源,反而应当成为文明和谐的有力粘合剂,其原因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关键在于,要承认多样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否则就不能真正实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积极探索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文明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跨区域、跨种族的国际文明交流合作平台,各文明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彼此尊重、消弭彼此误解、遏制彼此冲突,共同走向光明前景,这也正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重大意义之体现。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全人类。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文明对话的重大意义,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做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