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结合+群众路线,从讲政治高度推动落实垃圾分类

红绿结合+群众路线,从讲政治高度推动落实垃圾分类

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启动,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着手抓落实的第一项民生领域具体工作,竟是大家耳熟能详却有待深入推进的“垃圾分类”,彰显出从讲政治高度推动落实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他深刻指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推行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依笔者长期从事环保工作经验看,从讲政治高度推动落实垃圾分类,必须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借助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红色引擎工程,将其纳入广大农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立、从打消形式主义的高度来破,做到全民行动、红绿结合,破立并举、立行立改。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民生领域的生动体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动生态环保事业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国家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致力建设美丽中国,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他开门见山指出这项民生工程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语中的,道出“垃圾分类”这个“关键环节”不可或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垃圾分类事关基本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文明水平和生态文明程度

生活垃圾围城之困,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公民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莫不绞尽脑汁严阵以待:先是集中填埋,后是直接焚烧,最后是源头减量化产生、全程资源化分类回收,直至将少量无法利用且难以降解的危险废物付之一炬并达标排放。

碍于国情弃优从劣,不加任何前置处理集中填埋或焚烧后直排飞灰,目前在许多人口爆炸的发展中城市仍大行其道。源程控制还是末端治理,系方向迥异的路线抉择,误入歧途终将不得正解。短期行为万般无奈、权宜过渡无可厚非,却不能成为垃圾处理永远落后的借口。生活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GDP时代,尽可能减少垃圾产生、规范垃圾分类并从“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中找出路已是刻不容缓。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

“源头控制减量,继而分类处置,尽量回收利用,鼓励发展替代”是国际社会应对垃圾难题的主流思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即资源化。我国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早在2000年,京广沪深等8城市就被确定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近二十年过去了,垃圾分类收效甚微:从市民、环卫工到垃圾桶、清运车等环节几近乱丢混运,守法毫无奖励、违法概无成本,资源化无从谈起。由此折射出的弊端或短板,归根结蒂还在发展模式、执政理念和社会风尚层面。

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国际上并非没有成功典范,日本、德国堪称登峰造极,短短几十年就从战败的废墟上把这项工作做到极致。尤其日本,国土人口平均密度远大于中国,齐心协力使垃圾处理精细度领先全球,举国上下乐此不疲,值得我们借鉴:其国民环保公德和资源危机感普遍极强,自觉践行垃圾细致分类已成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要素,从不随意丢弃;垃圾收集环节一板一眼,分类不到位不达标一律不予从社区垃圾桶运走;废品回收利用企业规模庞大效益良好,环保设施投入产出成正比,最后付之一炬的残渣少之又少。其处理效果令人惊羡,涉及民风、科技、政策法律、体制机制方面诸多背景。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由来已久,必须从讲政治高度抓紧推进和落实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而且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再到在北京考察时,鼓励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一以贯之的关注和督促,表明我们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落在细处,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所以,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从生态文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引领风气之先、带动广大群众,加紧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类似人口问题,少产生垃圾,后续压力必逐次递减。垃圾减量化,一是能不丢弃的东西尽量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泛滥与之相悖;二是勿人为制造不必要的废弃物,过度包装频繁更新与之不符。党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八项规定及相关条例落到实处,最终无不带来大幅削减废弃物的环保效果,实应理解为垃圾减量化的最高指示和行为准则;近年来中央纪委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使当下公款订购台挂历送礼的现象基本消失,既遏制公款消费又避免不必要的垃圾遗弃,减轻了清运和处理负担。此其一例,不一而足。

从央媒近年报道不难发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各地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进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试点城市的模范社区或乡镇,均将其纳入“基层党建红色引擎工程”乃至“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组织统一领导、科学部署、强力推进,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该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所在。

垃圾围城理应由当局伸出公共服务之手予以破解而非利益驱动,项目规划要甘于“本届立竿下届见影”,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的平衡点。生态城市、绿色社区、美丽乡村各项建设要分清轻重缓急、先雪中送炭后锦上添花,不能只摆设几个花里胡哨的“分类垃圾桶”了事。首先要持续提供公益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唤醒公众参与,让资源危机感和环境忧患意识深入人心,触动市民从高压力、快节奏、唯GDP导向的日常生活中抽出必要时间精力投入垃圾分类,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自律方舟直抵功德彼岸,国家应及时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动用强制力让违法者付出可观代价;更应排除各种干扰以科学决策扶持环保产业,引导市场形成鼓励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杠杆,撬动仅靠道德约束始终打不开的环保僵局。有关部门还应审慎研究和调整相关政策,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细化实施办法,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加以规范。要在促进垃圾分类处置回收利用的各个环节科学配置有限财政资金和行政资源,铸就循环经济长链。只在无数断层的某一点上围追堵截,终必徒劳一场。

近年来,党和政府从讲政治的高度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以点带面”亟待推广,必须走群众路线、靠全民行动与各界联动

垃圾分类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几年,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进力度持续加强,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成效初显。但也要看到,总体上,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进一步做细做实该项工作,就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

垃圾分类也不是某一方面的事,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就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多年来,废品不断贬值导致回收行业萧条,许多市民宁可丢弃或烧掉也不愿分类积攒下来卖到回收站。从环保角度看,市场缺乏生态潜能,是民间价值观的倒退,方方面面难辞其咎。由此可见,城乡垃圾分类系统工程相关事宜搁置太久、亟待激活推广。

排除万难重启群众性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尽快走上必由之路向终极目标靠拢乃当务之急。垃圾减量是最直接的资源节约,而资源化利用的最终效果就是垃圾越来越少。推行减量化资源化一度偃旗息鼓、举步维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然时不我待、善莫大焉:垃圾分类系统工程断无捷径可循,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尤其要避免陷入“前面热热闹闹分类分拣、后面轰轰烈烈混装混运”这般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怪圈”,自欺欺人、原地踏步、不了了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办,大家携起手来,将“垃圾分类”相关事务一件一件做实做好,我们就一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