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遥铸平凡

人生路遥铸平凡

——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侧记

1

小说《平凡的世界》被一次次出版的各种版本。麦文雄 摄

“在我们亲爱的大地上,有多少朴素的花朵默默地开放在荒山野地里。这花朵没有人注目。也许唯有自身才怜爱自身的芬芳。可是,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也有多少绚丽的生命之花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啊!”

《平凡的世界》中的这段文字,是鼓舞无数普通人砥砺前行的光。路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用心用情抒写改革开放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日前,在他诞辰70周年之际,一群永远铭记他的人聚首在他的故乡——陕西榆林,谈论他的作品、怀念他的生平,也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再度审视他对于陕西文坛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

“即使路遥那么年轻,他仍然意识到了我一生要写一部人生中感到规模最大的书……他给自己限制在了40岁之前,我们都觉得40岁是那么年轻,他却那样的迫切,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在一整天的研讨会里,路遥创作出《平凡的世界》这一文学经典的过程被反复提及。

研讨会上,近30位专家学者们围绕路遥创作精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文学成就、历史价值、国际化传播等话题展开学术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第一个发言就聊起了印象中的路遥,“在我年轻时和周围的朋友对文学创作逐新的时候,路遥他在坚持阅读《人民日报》,大量的翻阅甚至在一段时间磨破了他的手指。他还是把手包上纱布继续不断地翻阅,这使得路遥对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而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也几乎涵盖了十多年中国当时发生的诸多重要事件。”

2

路遥中年照(资料图)

路遥,1949年出生在陕西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代表作有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等。1984年,他开始筹备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翻阅了大量的报纸,重读了大量的中外小说。为寻找素材,路遥来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实地体验生活,与煤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间,全景式的展现中国城乡生活间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作品共分六卷三部,一百万字,当时正值各种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文坛的时候,用路遥的话来说就是“就像类似在一种夹缝中行走,在千万种要战胜的困难当中首先需要战胜自己”。

“1985年这个时间点,其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无论从作家个人还是时代都开始了一种对文学经典的呼唤”,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燕芬认为,“1985年,因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集中爆发,引起了大批读者对于先锋文学的逃离,且1985年以后通俗文学也开始丰富地发展起来,读者开始分批。”

文学,是时代精神和感情的结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会专家也多次提到同时期的陈忠实的《白鹿原》。

“陈忠实和路遥一样在当时面临整个出版业的市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谁而写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周燕芬说:“作品能不能被普通读者接受?能不能有好的销量?书要卖出去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平凡的世界》的可读性,是路遥吸引的巨大读者群体的重要原因。”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陽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整个创作心路历程和其间的曲折困难,路遥在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路遥历经苦难,仍对自己笔下的乡土有着一股眷恋和热爱,感情的抒发即使在陕西作家中也是炙热而强烈的,《平凡的世界》中对乡村的描绘饱含深情,情绪在起伏中好像随时都能冲出胸膛。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这是作家路遥的对于写作的深刻认识。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

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消弱重新投入风影的勇气和力量。

3

清涧县路遥纪念馆内设有同比例制作的路遥塑像(资料图)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路遥经历的艰辛和曲折可想而知,但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在书写、在坚持。

《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也引起了国内部分文学评论界的质疑。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说:“以国内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的认知来看,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一个对时代不太附足的作家。用这种眼光看《平凡的世界》,就会深刻地发现《平凡的世界》从来没有挑战过80年代的社会体制。”

“在路遥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对政策的认可,比如说对包产到户等80年代政策的认可。这个在较独立性的作家学者看来,可能就被认为是一个作家缺乏思想的表现。”

“有一些评论家不喜欢路遥,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因为这些知识分子相信启蒙主义,他们坚守启蒙主义,坚守人的文学的观念,而路遥并不是启蒙主义和人的文学的坚守者,他有另外的追求。”对于启蒙主义,张均通过举描写乡村的例子进行了深层次地阐释:“在人的文学的视野中,描写中国乡村,他一定有一个框架,叫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这个框架中,农民一定会在愚昧的位置上充当主人公。”

张均认为,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在看到鲁迅的小说会有很强烈的共鸣,但是看了路遥的小说,很难有共鸣。因为路遥小说的主人公他不是愚昧的,不是阿Q这样的人物。也许在路遥看来,我们怎么可以背叛自己的乡党,去把他们写成一个没有生命,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尊严的人呢?

“陕西作为当代文学的重镇,作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把文学视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乡土性是当代陕西小说显著而重要的特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韩蕊教授在阐述中提到:“关于路遥小说的评论和研究,绝大多数评论和研究路遥作品的学术论文都会提到他的童年,包括的的家境贫寒,兄妹众多,特别是被过继到大伯家,还有饥荒年代的求学和充满波折的爱情,这都成为了他小说里的来源和佐证,这也是探索作家文化性格,审美心理以及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本源泉。”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路遥毕生都在践行着这一人生格言。

4

路遥故居。麦文雄摄

人生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生活。6月23日上午,路遥故居人潮涌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榆林学院部分师生以及读者代表等相聚路遥故居——清涧县石咀驿王家堡,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深切缅怀作家路遥不平凡的人生。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