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怀,全面领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我们可以用四个词语来概括:

第一,重要。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民以食为天。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所以,必须把乡村振兴上升为“战略”高度。

第二,基础。农业历来都属于基础产业,自古以来就有无农不稳的说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农业这个基础必须加强。

第三,薄弱。长期以来,农业现代化推进得比较艰难,进程相对缓慢,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属于薄弱环节。

第四,紧迫。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紧、任务重、风险挑战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去理解。

(一)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吃饭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有国家都一样。对于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既是我们自己的任务,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是从小农经济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迄今为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说法。其中,无农不稳摆在首位。中国历史上若干次农民起义,其内在诱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民以食为天,都是为了要吃饭,为了要生存。毛泽东曾经讲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所以,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82年以来,党中央已经先后发布了21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题部署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其中,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2004—2019年又连续发布了16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我们来看一看最近这五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谈什么,主题是什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就是谈改革创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出路是要改革,要创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讲的是发展新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三农”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施、怎样推进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讲的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问题。纵观最近这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

(三)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关于“三农”的两大历史性决策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作出过两大历史性决策,我们都记忆犹新。

第一项是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使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不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实行农业反补政策,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下的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项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作出的又一个历史性决策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四)农民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为突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我们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全面”二字,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增强发展协调性需重点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是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