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企业高质量发展(3)

摘要: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脊梁,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涵盖贯穿宏观经济、区域或产业、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协同的动态发展体系,企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关键突破口。

(一)关于质量与高质量

在经济领域,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服务)或工作所具有的一组固有(特征)特性及其满足(用户或使用者)要求的程度。这里的“特性”是指对事物、产品或工作的功能(性能或职能)的描述。

在社会学领域,质量是指(客观)价值或主体感受的现量,如(观察)社会质量,包括社会大众生活的适应性及水准。这里的“适应性”是指社会,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机构等为大众生活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种类和数量的选择性。

对于如此的特性或选择性,大多数都是可以测度的,同样,满足要求的程度或水准也都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质量是可以测量的。

特别在企业领域,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认为,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全面质量控制创始人菲根堡姆则认为,质量是指营销、设计、制造、维修中各种特性的综合体。我们认为,产品的适用性或符合规定要求就是使用要求,并且通过产品的(功能)技术与非技术指标表达产品所具有的固有特性。这里的指标可以选择正向指标,即指标数值大小与功能正相关。

无疑,事物、产品或工作所具有的固有特性及其满足要求的程度,以及社会大众生活的适应性及水准都有着很大差异,即质量是可测量的。在经济领域,高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具有多且高(强或好或特殊)的特性,以及满足要求的程度高;在企业领域,产品高质量是指其所具有多且高的(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功能)技术与非技术指标值高,以及用户使用后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在社会领域,高质量是指向社会大众生活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种类和数量多且适应性高(强或好或特殊),以及大众生活水平标准高。显然,这些产品或服务都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机构等提供的。

值得一提的是,高质量还包括企业、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机构等高效的经营与管理运作。也就是说,高质量具有普适性,即任何领域中的事物、产品(服务)或工作中都有高质量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提高,尤其对企业来说,质量相关的使用要求受使用时间、地点、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满足程度基于对产品的功能(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也是不断提高的。当然,对质量的把握需要综合考量高质量产品的需求量、功能技术、成本提高、市场溢价等,并做出适当决策。

(二)关于增长阶段与质量发展

理论上讲,增长阶段与质量发展是两个维度的,高速增长阶段对应低速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对应低质量发展。因此,增长阶段与质量发展两个维度可以组合成四种情形:高速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低速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高速增长阶段、低质量发展;低速增长阶段、低质量发展。当然,从主观愿望上,我们都选择并追求高质量发展,低质量发展不是我们的意愿,但客观实际中确实存在低质量发展的现象。这里,我们不讨论低质量发展的问题。但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事实表明,高速增长阶段也可以是高质量发展,但因为有“速度与质量”的悖论,所以实现的难度大。同样,低速增长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对容易,但因为主观“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也可能导致低质量发展。未来,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而无关高速增长还是低速增长,但显然低速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

(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指以高质量驱动的发展。提高质量需要创新,当然创新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既表现为高质量的投入要素(包括人力、技术、资本以及制度、政策与文化);也表现为高质量的产出(包括产品、服务、人力、技术、资本以及制度、政策与文化质量增量)。这里,我们把投入要素的质量增量也作为产出,在客观上尊重投入与产出是一个循环过程,在主观上又具有重要的价值;也表现为高效的投入产出运作过程和高投入产出效益;还表现为对社会和谐稳定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贡献大。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机构等,都应追求高质量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和现实情况,高质量发展也可以理解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即以高质量驱动发展的阶段。我们认为,由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必然的选择。如前,我们不讨论低质量发展。但理论上讲,高质量发展可能对应高速或低速增长阶段,实际中,基于过去高速增长阶段带来的资源(包括生态与环境等)瓶颈约束,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以不讨论高速或低速增长,但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指标客观描述来说,随着经济总量基数,尤其高速增长阶段基数的持续增加,其增长速度一定是递减的,这是客观规律与现实。因此,我们面对的唯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

(四)高质量发展具有普适性

基于以上理解与认识,我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内容领域(横向)维度,事物、产品(服务)或工作高质量,社会大众生活的适应性及水准高质量;也包括开放的(国内外)层次领域(静态纵向)维度,宏观、中观(区域或产业)与微观(企业);还包括反映内外部环境(市场以及制度、政策、文化)变化领域的时间(动态)维度。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三维度涵盖贯穿宏观、中观与微观及其领域内容协同的动态发展体系。这就是对高质量发展中相关的质量与高质量、事物或产品(服务)或工作、大众生活适应性以及宏观、区域或产业、企业经济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诠释。

五、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企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形成六种情形: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的事物、产品(服务)或工作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众生活的适应性及水准高质量发展。简单地讲,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细分层次

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认为:

在宏观层次上,重点是在经济全球化下,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质量发展及其持续改进,把握宏观经济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所谓高质量,就是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的能力和平衡度,即通过市场与政策调控,使相互制约的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及其变动都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且宏观经济表现出稳定、健康与可持续。

在中观层次上,重点是基于开放的区域或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创新,把握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相对动态平衡。同样,高质量是指高的平衡能力与平衡度,即通过市场、区域与产业政策引导,使相互制约的资源优劣势、区域或产业差异、优化与转型升级等及其变动都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同时打破区域或产业壁垒,实现资源流向与配置科学化、合理化与高级化,且区域或产业经济表现出竞争力提升,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质量提升以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机会和有利空间。

在微观层次上,重点是在创新下的竞争与合作,提高投入要素及环境与产品(服务)质量。如前,高质量是指产品(服务)功能高(强或好或特殊)及其满足要求的程度高,同时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且企业发展表现出创新活力与潜力,有力支撑了区域或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创新,包括技术、制度、政策与文化等的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与制度支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也是创新大厦的基石。客观上,在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由企业到区域或产业再到宏观经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总支撑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分解指导与调节过程,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实际中,从宏观经济、区域或产业方面,探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热点,但从企业方面分析高质量发展还远远不够,以致最终将难于支撑高质量发展。且不说“务虚容易,实干艰难”,还在于把高质量发展体系宏观上的顶层设计,通过区域或产业相关机制、制度与政策的承上启下衔接,把任务有效落地到企业也是很难的,也在于在全球化下重新认识“微观到宏观”的“通宏洞微”的难度。说到底,最重要、最困难的是企业高质量有效发展。这不仅需要实实在在创新“真功夫”,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技术创新、提高质量等方面“练好内功”才能立足;还需要良好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因此,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突破口。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做出高质量、做出品牌。高品质与文化融合成为品牌,品牌的本质基础是由高质量决定的。因此,提高质量与提升品牌质量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企业怎样高质量发展

生产高质量产品,必须保证其所固有的特性(高的技术与非技术指标值)满足要求以及满足高要求程度。

第一,需要高质量要素的投入。一是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上,尤其是通过分析消费者收入及结构,预测高质量产品市场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及其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储备;二是需要投入更多的高质量要素,如人才、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模式以及更多的优质资本,这些都是高质量生产不可或缺的刚需;三是需要新时代工匠及工匠精神。在一定技术、工艺与管理水平下,高质量需要“态度端正、一丝不苟、静心踏实、刻苦钻研”的新时代工匠,还需要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工匠成长的机制、制度与政策;四是需要企业投入(实施)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机制、制度、政策以及良好的质量与品牌文化;五是需要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担当社会责任,以创新建立并实施高于产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既提高质量,又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既有利于绿色制造,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需要合理的质量定位。一方面,因为在开发、生产产品时,产品质量水平与产品定位有关,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确定产品的质量水平,这就是质量定位。在进行质量定位上,我们认为,应该考虑质量的边际收益,即选择质量的边际投入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基于质量定位,因为追求高质量,成本必然增加,面对生态环境要求,成本增长更加明显。因此,有两种选择。一是提高质量成本增加,同时因质量提升产生质量溢价,才有可能确保质量提升有后劲、可持续;二是应用价值工程方法,理论上讲,在提高质量要求的功能下追求投入的成本最小,即价值系数最大。但在实际质量定位中,我们应追求质量价格增量和选择合理的价值系数。显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提高质量,也需要考虑投入的成本,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规范、市场监管、严格执法以及文化环境等。

第三,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众所周知,质量可以是零部件、计算机软件或服务等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企业的信誉、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如前所述,质量固有的特性大都是可测量的,并且通过产品、过程或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开发与实现过程,形成诸如时间特性、功能特性等的属性,它们能够满足明确规定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及其要求程度。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质量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同等重要。鉴于对产品质量的技术性考量较多,而对工作质量的技术性考量较少,以及工作质量是实现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和环境保障,所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质量管理往往是重点,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更加重要。

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

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从宏观、区域或产业经济层次上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制度、政策与文化等环境,企业才能应对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价值链及变化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踏实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从宏观层面上讲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轮一起转的指导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与科技、社会与经济、生态与环境、区域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制度与政策,确保宏观经济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发展的信心、实力与预期,提高综合多重的相对动态平衡能力与平衡度,有利于区域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仅占GDP的0.1%,占研发总投入的5.1%。因此,需要调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的研发投入结构,加大基础研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潜力与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从区域或产业层面上讲

基于高质量发展战略及其顶层设计,结合区域与产业(自然)资源、人才、技术与资本以及生态环境优劣势分析,本着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实施具体区域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细则,实现开放的区域或产业优化与转型升级,把握“公平竞争与合作”下差异化协同发展的相对动态平衡。同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域或产业经济的融合,加大区域协同和关键产业,尤其要加大制造业和农业技术研发,引导与发布技术发展趋势,组织联合重大研发与关键技术攻关,制定并实施相关机制、制度与政策,为区域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

从宏观、区域或产业角度,基于共赢机制,建立并实施相应制度与政策,把握“开放与保护、竞争与合作”平衡,实现共赢。在共赢过程中,面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有的制造业存在诸如“税负重、生产要素涨价、融资难”等现状,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把产业尤其是实体产业做强、做实、做精,提高竞争力,保持完整的实体产业体系、保全国计民生的实体产业资产。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让的“核心、受制于人的技术”的巨大差距,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目标。可见,高质量发展既是创新驱动,也是创新驱动的选择。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