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脊梁,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涵盖贯穿宏观经济、区域或产业、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协同的动态发展体系,企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关键突破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自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以来,我们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控制宏观杠杆率以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但鉴于过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脊梁,应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我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已经形成共识。但对高质量发展怎样理解,以及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分析高质量发展相关概念、测度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我们提出高质量溢价概念,以及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涵盖贯穿宏观经济、区域或产业、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协同的动态发展体系,并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关键突破口,进而分析企业怎样实施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实施高质量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存在一些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实体经济问题主要来自自身的创意创新、质量品牌等方面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来自虚拟经济潜在的风险。一方面,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一定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而自循环发展。同时,金融业助推房地产形成的死循环存在较大的泡沫风险;另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如扣除实体经济的平台,真正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生态与文化环境急需改进。更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中的一些企业由于创新不足,竞争力弱,利润空间有限,只能在原材料等要素上打折扣,以不达标排放降低成本,生产出质量低或假冒伪劣或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不仅使实体经济自身受到伤害,而且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瓶颈。

我们认为,这些都归结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一方面,社会资源本来应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合理配置,但由于虚拟经济回报快且高、薪酬收入高,导致虚拟经济吸收大量资本等资源自循环,既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本等资源投入,又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业游离于实体经济的自循环还形成了不良的生态文化,对人们的择业观、环境观、消费观、财富观、幸福观以及生活观与生命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人力和资本都追逐虚拟经济,对追求实体经济灵魂的质量、品质、品牌以及展现踏实、吃苦、肯干的制造业文化、工匠精神等都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导致一些制造业企业转而发展金融地产,既加剧了滋长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又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整个经济陷入务虚脱实的境地。实体经济难以支撑虚拟经济,尤其制造业产业既拖不住金融地产业,而金融由于不能从实体经济中获得足够收入,那就只能再通过金融交易加杠杆创造价差,这种资本空转导致在较弱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人为地创造较大的金融泡沫,将对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这已经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的政治理念着手治理,并取得成效。2017年11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标志着中央开始着手解决金融监管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

2017年12月1日,当时的银监会(现在的银保监会)首次定义现金贷,并划定七条风险底线。同时,专家学者还引入“绿色金融”、“监管科技”等,有利于对金融工作加强全方位监管与问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无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严金融监管,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不管从短期还是从中长期来看,都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这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实体经济:国家经济的脊梁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关键要解决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进而规避、减弱或消除潜在风险。这就需要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着特殊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有剩余产品时产生了交换需求,进而等价物出现,因此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是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构成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中两个不可缺失、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中准确、合理、有效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一方面,整体经济是人类社会永续、动态和复杂的劳动与生活过程,这种客观复杂性决定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们对这种相对的平衡关系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决定他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只有在正确的理解下追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对平衡,才能使它们处于良性循环,使整体经济运行稳定、健康、可持续。否则就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巨大破坏作用。国内外历史上发生过的泡沫破裂事件,让人们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可见,什么是相对平衡与如何把握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实体经济具品质特征,虚拟经济具文化特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体经济最大的特征是满足人类的生理、生活与生态需要,虚拟经济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固然虚拟经济通过创新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实体经济是基础。从经济发展时序上说,实体经济呈长期趋势,虚拟经济呈围绕趋势波动,当然这种波动代表着激励或势能,也是一种动能,体现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波动对应趋势基准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幅度,两者表现为统计上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标准差的大小代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平衡的度量。从长期发展看,实体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其产品的品位等级和质量等级,表现为品质,而虚拟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其服务与艺术,表现为文化。只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循环,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国家经济的品牌。

(二)实体经济表现为硬或重资产型经济,虚拟经济表现为软或轻资产型经济

从投入要素看,相对地讲,实体经济投入的知识少,而虚拟经济投入的知识多。从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看,实体经济从业人员受教育(平均)年限低于虚拟经济从业人员;从劳动者报酬看,实体经济的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报酬低于虚拟经济的从业人员;从管理上看,实体经济在微观上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大,虚拟经济在宏观上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大。实体经济的生产需要体现脑力劳动的知识创新与应用,同时还需要大量厂房、机器仪器设备与流水线等投入要素,而虚拟经济的生产主要需要体现脑力劳动的知识创新与应用。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