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扬中华传统美德,养社会风清气正(2)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其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根植于人民,考虑人民的需要,如此才能切实起到引导人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的作用。本期报告中,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继承围绕“弘扬中华美德,养社会风清气正”这一主题,重点阐释了三个问题:第一,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可贵及重要性;第三,家风家教是道德养成的源头。敬请关注。

一、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但相比之下一部分同志对德治理解得不够,仿佛中国几千年都在讲德治,一谈德治就是落后的。这种认识非常浅薄而且具有危害性。

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法治在什么时候介入社会治理?纪委的同志知道,一般监察委员会找人谈话了,往往不好的行为已经发生。一个干部有了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的行为之后,监察委员会、反贪局才会出手。所以往往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造成之后,法治才会干预。可这时候无论让他接受怎样的惩罚,是让他蹲监狱还是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都没有办法弥补之前的破坏。当然这不是说法治不重要,只是想强调法治对社会的调解往往在行为发生之后。纪委不会因为官员心里想贪去找他们谈话,因为证明不了他们想贪,所以在没有行为发生时,法治是很难介入的。

怎么去挽救那些走错路的干部?我也跟纪委的同志做过交流,法治对干部的挽救在行为发生之后,那就是处分了。真正对他们的挽救,或者说更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和政府、有利于他本人的挽救一定是前置的。什么是前置?在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发生时对他进行挽救。就像一对夫妻离婚了,就已经造成了对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如果能在他们产生离婚念头的时候,通过对其进行教育让他们珍爱自己的家庭,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从而让家庭变得和睦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挽救。所以德治是在人起心动念的地方、在危害社会的行为还没发生时下手。比如一个年轻公务员,吃拿卡要,在为老百姓办事的时候收了人家一盒烟,或者存在某些不太检点的行为,但还够不上是违法犯罪。这个时候纪委介入对年轻人进行道德教育,比如跟他讲现在是贪人家一盒烟,将来也许就是贪人家的红包,再往下就是家破人亡。经过组织的教育,年轻人变得非常戒惧谨慎,之后开始警醒并回想起自己的初心,当初考公务员不就是想给人民做点事吗?这样一来他就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轨道上,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算是掐灭了。这才是对人真正的帮助,这个帮助既使他本人避免了犯罪,也使国家和人民避免了重大损失,有道理吗?所以德治一定是前置的,就是我们中央讲的“拉拉袖子、红红脸、出出汗”。

社会上有些人对德治和法治理解得不够深刻。德治和法治的结合从根本意义上讲是心灵的教化。我给同志们做报告的时候说过,恐怕多少制度的牢笼和篱笆都管不住一颗贪赃枉法的心,这很可怕。有个成语叫“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解决问题要抓住本质,等出了问题以后去抓人就相当于“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举一个例子,垃圾堆里有各种各样的脏东西,拿着蝇拍打肯定打不过来,只要脏东西在那里,苍蝇就会络绎不绝。你得从根上解决,把垃圾清理了,这样地方变得干净了,苍蝇也就不来了,因为不是适合它生活的地方。我说的有道理吗?建议大家一定要把中央的精神领会好,把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信仰教育三者结合在一起,从人起心动念的地方下手,这实际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自我净化能力。有了这种能力,领导干部对违法乱纪的事根本就不想做,这是对腐败的根本治理。

当然了,也存在一些人,不管你怎么教育他就是想干违法乱纪的事情,这种人必须严办,做违法乱纪的事必须付出代价。通过跟身边的人打交道我能感觉到,多数同志如果教育跟得上,几乎是不会去违法犯罪的。人性并没有那么黑暗,说怎么教育都白搭,不是这样,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好的教育手段,说不到人家心里去。

社会治理中的两种手段——德治与法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用最好的文化之水去滋养人们内心的道德之苗,让每个人更多地去想怎么造福人民,怎么让自己活得有意义,用法治管住人性的弱点,用道德信仰、文化信仰把人性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启发出来,这才是社会治理最良好的方式。

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欠缺在哪里呢?没能用最好的文化产品把道德教育给承担起来。道德教育不能假大空,光喊口号。跟大家报告一下我读中国文化时的一些心得。《史记》里有一篇孔子的传记《孔子世家》,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感慨,当时就掉眼泪了,为什么呢?孔子56岁的时候在鲁国由大司寇代理国相,地位已经非常高了,生活优渥,住在大宅子里,一大批仆人服侍他,但是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心不古,称王称霸、追名逐利、尔虞我诈。孔子认为要拯救天下国家不光要在制度上下功夫,最根本的是把人心救回来,于是他在56岁的时候放下了自己的高官厚禄和优越生活去周游列国。春秋时期战乱不断,一个知识分子来往于各个国家之间,极大可能会被误杀,死于战乱。孔子当然知道周游列国的凶险,可是他没有退缩,毅然担负起纠正人心的社会责任,去立人伦、正纲常。孔子的事迹在我心里引起了非常大的波动,我觉得我们在孔子面前太卑微了,为什么这么感佩?现在的我们职称评不上心里难过,级别上不去闹情绪,天天都是自私地盘算自己的小利益,谁能像孔子一样为这个民族的千秋万代着想呢?从那以后我的内心起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知识分子不光是为了评职称,应该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想一想我们怎么做能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现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光是靠嘴皮子强调要爱国,要有使命感,实在是太空了,道德教育一定要在非常深厚的文化功底上生发出来。比如说爱国,我读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读过“四书五经”和《禅宗》《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真正被我们这个民族厚重的文化所折服了。我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读过这些书的人不需要任何的爱国教育,他们的心一下就融入民族文化里面了,而且自己就在心里面打上了中国的印记,不会有任何其他的位置。我跟宣传部的同志讲,爱国教育不是喊口号,是要让孩子们在接受中华民族几千年厚重博大的文化教养的时候拥有一颗中国心,大家认可吗?如果光是喊口号,很可能就会出现我们党讲的两面人,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为什么?因为他没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的伟大,没有办法从内心认同中华文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所以说,我们在文化宣传上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了。

第一个问题我做一个小结,德治和法治一定要结合起来,尤其是德治,我们要用中华文化这最干净的水来滋养我们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的心苗,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