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退休老同志“三下乡”常态化促动乡村振兴的思考

关于离退休老同志“三下乡”常态化促动乡村振兴的思考

全国离退休老人数达到1.2亿人左右,2018年中组部对离退休党员年龄统计数据显示,61至65岁党员767.2万名,66至70岁党员591.7万名,71岁及以上党员994.8万名,离退休党员占到了党员总数的26%。离退休老同志在文化、医疗、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具有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何有序、高效、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离退休老同志财富,为乡村振兴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发挥余热,为年轻人做好表率和革命光荣传统传承的榜样,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共青团中央发动1000万人次团员青年“三下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青年们有自己的学业、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为乡村振兴带去了技术、知识、文化,促动了乡村振兴。离退休老同志更应该为年轻人做好表率和带领作用,在离退休后积极参与到推动乡村振兴中去,实现“老有所念、老有所乐、老有所长、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思、老有所为”。

一、 老有所念是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两会期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这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再升华、再落实、再践行。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才是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引导人民、发展人民、富裕人民、幸福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的发展和幸福为方向。离退休老同志接受党和人民的教育多年,也为人民、为党、为国家工作奉献了很多年。55-70岁的离退休老同志是二十世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吃过苦,上过山、下过乡、劳过动,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行动得力,接受过全面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社会主义充满感激、热爱之情,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最具有说服力、行动力、感染力、同心力的播种机和宣传队。

二、 老有所乐是要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总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是为人民的方针。在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是红色的”,这个定性不容改变,也不容置疑。通过离退休老同志“三下乡”常态化,就是把红色文化、红色传统、红色精神带到乡村大地、带入山山水水、带进家家户户。推动中国是红色的践行活动,就是老有所乐的精神内核。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外出旅游,更需要结合乡村振兴去为人民服务,把文化、戏曲、歌声带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医疗带到百姓人家;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离退休精神面貌带到千家万户,用社会主义优越性、幸福感感染全国。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发扬好离退休老干部的特长、技能、学识、经验、情感,让离退休人群远离低级趣味,登上为人民服务的艺术殿堂,把高雅的殿堂艺术搬到田间地头,搬到普通百姓家门口。做好文艺为人民服务工作,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文化福祉的普及行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让离退休老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快乐起来、欢笑起来、年轻起来、感恩起来、言传身教起来;以离退休老同志的歌声、笑声、话语声感染千家万户、渲染千家万户、换了千家万户、快乐人民群众。

三、 老有所长是要将专业特长为人民去发挥余热

如何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专业特长,不仅是上上老年大学、学学画、写写书、练练字、搞搞吹拉弹唱那么简单。离退休老同志为革命、为人民、为科技、为党、为国家工作了大半生,很多老同志都有了应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的想法。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正是这样的优越性,可以将这些学的过程、画的过程、拍摄的过程、歌唱的过程、旅游的过程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离退休老同志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步骤地走到乡村田间地头去、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去学习、去写生、去歌唱、去旅游、去拍照、去引领、去帮扶。以自身的专业特长、技能专长,去帮扶、帮助乡村振兴,与地方乡镇、村委结对子、驻村子,形成画家村、写生村、科技村、研发村、书法村、年画村、工匠村等,让老有所长为乡村振兴插上特色的翅膀,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与科技特色的乡村、乡镇,促进和带动与帮助乡村振兴的发展。

四、 老有所学是要在乡村振兴中接受社会再教育

离退休老同志自离开土地、离开工矿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多人接触人民群众少了,甚至有些老同志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亟待重新融入人民群众中去,接受人民群众再教育。劳动是健康的源泉之一,做到老有所学,就是要在劳动中不断地学习。一方面要把自身的特长、技能、专业、知识传递、教授给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也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接受社会实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再教育。这不仅是离退休老同志对社会的引领义务,也是社会对退离退休老同志爱老敬老的责任。全面开展老有所学活动,就是要学习一两项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技能,并能够有效地用于为人民服务当中去。离退休老同志只有融合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如鱼得水、老有所学、学有所用、用则出效益,继续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创造更优化的人生价值。

离退休老同志要时刻保持小学生的心态,向人民学习,为子孙后代做好榜样和表率,真正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可以永葆青春、继续以革命者年轻的心态做好为人民服务工作,在有生之年,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五、 老有所养是要实现全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革命的初心就是为了子孙后代都能够幸福地生活。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对两千多年来祖先们世世代代为之努力的大同社会最切实的践行。制定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和实践路径,就是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引领全社会为之努力奋斗。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勇气,推动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梦想。这就要求离退休老同志在颐养天年的同时,能够胸怀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福泽子孙的共同富裕理想,力所能及地帮扶贫困乡村的人民群众,与他们一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乡村振兴就是实现城市和乡村人口双向有序、有效流动的通道,乡村年轻人才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兴荣而努力;城市的离退休老同志要走入乡村大地、走进乡村千家万户,实现离退休老同志的老有所养,在青山绿水间颐养天年,享受生态乡村的美好幸福生活,带动和帮助当地乡村居民共同富裕、共同养老,充分体现和展示社会主义生态优越性。这也是共产党人、离退休老同志反哺乡村、反哺农业、反哺人民的必由之路、必然之选。

六、 老有所依是要相信党全面领导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剪刀差”一直在拉大,要消灭城乡“剪刀差”,就必须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序融合。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城市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城市发展人口红利后劲不足,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消失,城市人口呈现负增长。农村人口也呈现负增长,很多农村逐渐空心化、无人化,再长此下去,农村将逐渐消失,没有人和人才的乡村振兴将成为空话。

很多离退休老同志说,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离开农村,现在又号召我们到农村去,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预热,这是不是有点走回头路的意思?很多离退休老同志抱怨乡村山高路远,交通条件差,医疗没保障,生活不方便,连买菜也不便利。正是因为乡村落后,国家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因为乡村生活不便利,才要发动和推进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离退休老同志的聪明才智、专业特长、资源关系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乡村振兴支援行动。如一些患有心梗、脑梗、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同志,就不适宜参加此类活动,即使其自身积极要求参加,也要酌情安排好,以安全第一位为考虑。离退休老同志带动离退休人员支援乡村振兴行动常态化,并不能搞一刀切,而是针对本地区、本区域的离退休老同志特点,也结合当地乡村实际困难和资源换条件,进行有效的匹配对接,形成资源整合优化协同。各地老龄委、老教师协会、老教授协会、老干部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龄发展基金会等,都应该积极主动联合行动起来,为落实共同富裕出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出力,为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乡村充分体现,推进农村集体养老切实落实,共同发展、共同养老,实现城市老龄人口和乡村老龄人口同等养老水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是今后农村养老工作的重点,更是社会主义集体养老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离退休老同志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是越来越高,而是对精神需求的养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积极性,是老有所依的主要内容。农村养老以家庭养老、儿孙养老为主要形式,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作为补充形式。随着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农村养老成为全社会的突出的难题,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集体养老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让农村实现与城市同等养老品质和水平,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这就需要离退休老同志继续发扬革命主义精神,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去,成为农村养老的组织依靠、精神依靠、思想依靠,帮扶和带动农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集体养老,是新时代的伟大课题。

七、 老有所思是在实践中全面总结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如何通过离退休老同志的言传身教,促动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度反思与推进。共产党执政必须脚踏实地,乡村振兴不能再继续喊喊口号、挂挂标语、搞搞形式、刷刷红墙去求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身体力行到田间地头、到千家万户,拉家常、结对子、真帮扶、真下田、真抓实干。乡村空心化的本质,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他们在乡村没有获得社会平均生产水平的收入,在乡村根本得不到平等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机会。不重视这个现实本质,就是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口头振兴。把乡村的劳动力强制按押在土地上显然也不现实,更不客观,也不解决乡村发展与振兴。离退休老同志三下乡常态化,促动乡村振兴,就是要做好社会主义传帮带的言传身教优良传统,真正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合理化人才流动、资源流动、人口流动、信息流动、财富流动、文明流动。

老有所思就是要思考中国的出路,中国的乡村没有出路,中国的未来就没有出路。向来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基础的中国,用全世界7%的土地供养全世界22%的人口,农业是中国的命脉,乡村是中国人的灵魂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留住乡愁,要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让乡村能够留住人。乡村的年轻人到城市去,乡村的老年人正在逐渐消失,乡村怎么留住人都是难题,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更是难题。这就亟待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的重大变革出现。这一历史性变革,就是城市的离退休老同志如何带领各行各业的离退休人员,加入乡村振兴支援共同富裕的队伍中来;如何推动中国乡村振兴,让城市老年人与乡村的年轻人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实现合理有序流动,构建社会主义集体养老模式,将城市过度消耗的资源引导入乡村,保持中国乡村文明和精神家园的基业长青。

八、老有所为是以切实的行动支援乡村振兴建设

今后五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发展向乡村发展的平衡转移导入期。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本质就是如何保证乡村与城市协同发展,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作为第一位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全球战略部署。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梦想的推进,联结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起来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离退休老同志所担负和负载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不仅是中国改革的触媒,更是乡村振兴行动的先遣队,这是历史赋予离退休老同志的责任、义务,也是光荣使命。

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人民的福祉,乡村振兴的发展是人民幸福的源泉。没有乡村振兴,中国十几亿人吃饭就是个大难题,更无从谈起共同发展和幸福生活。没有离退休老同志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大多数年轻人可能还沉浸在对资本主义的幻想里。

我们需要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工作,把国家安全、人民安定放在与首位;把民族稳定、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把城市安宁、乡村振兴放在脚下,带动和引领“党政军学商”踏上乡村振兴之路,真抓实干,下田种粮,发展生产,以切实的行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农业生产与乡村发展,推动与民同甘苦共命运的历史变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