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后勤保障中的作战回顾

抗美援朝后勤保障中的作战回顾

——写在抗美援朝作战胜利66周年之际

摘要:岁月如歌,历史总是给后人以智慧和启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和提高了人民军队全面建设的步伐。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规模重要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保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也成为我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宝贵财富。本文从3个人物的3个故事,展现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我军后勤保障的杰出人物和丰功伟绩。

上甘岭

彭德怀点将洪学智:你去搞后勤保障部队作战

1951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简称志司),要求志后司令要由志愿军的一个副司令兼任。

于是,志司就开会研究志后的机构设置问题。当时志愿军的副司令一共3个:邓华、洪学智和韩先楚。所以,只能从这3个人中选。邓华一方面要协助彭总管作战,另外兼副政委,还要兼管政治工作,任务已经很重;韩先楚主要是督促检查作战,经常要往前线,根本无暇顾及后勤,这么一来,非洪学智任此职不可了。而且自志司组建以来,他就一直负责作战兼后勤工作,于是大家都力荐洪学智当这个志后司令,彭总也十分赞同。

但洪学智却有一些想法,并不愿意兼这个后勤司令。一方面,他考虑自己对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比较熟,而对后勤并无太多经验;另一方面是朝鲜战争的后勤工作非常难搞,怕自己能力有限,搞砸锅了,没法交待!想请别的同志去干。

最后,在彭总和同志们的劝说下,洪学智同志仍继续挑起了这一重担,兼任了这个后勤司令。

1951年,洪学智受彭德怀总司令委托,回国向中央汇报战争和后勤运输工作情况。陈云把洪学智叫到他家里,很仔细地询问了朝鲜战场上的情况:军队怎么组织的?物资怎么储备、运输?后方配备的司机到前方工作怎么样?战士吃得怎样?穿得怎样?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是洪学智和陈云同志就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的第一次接触。洪学智一一作了认真的回答。

陈云听了洪学智汇报的这些经验,非常高兴,他说:你们在前线作战中研究了很多办法,很好,以后积极想办法给你们补充新的汽车和给养,还答应给后勤增加4个高射炮营。

由于敌机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人员伤亡和车辆、物资的损失都很严重,部分后勤人员存在着恐惧情绪。为了增强对敌斗争信心,凝聚战斗意志,洪学智组织领导志愿军后勤通过开展“三比(比思想、比斗志、比工作)、一评(评功)”活动,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志愿军结合全军性的立功运动,在后勤人员中开展了以“爱伤员、爱物资、爱车辆”的“三爱运动”。在“三爱运动”中,尤以汽车部队的争当“万里号红旗手”运动最为著名。

汽车第10团2连司机王凯紧随其后并创奇迹,在一次运输途中遭到敌机围追堵截,王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精湛的技术,临危不惧,利用复杂地形和山路条件与敌机斗智斗勇,经过几番缠斗,最终使敌机撞山机毁人亡。

毛泽东在1953年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曾指出,“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在建设“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过程中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许多既简单实用又充满想象力的做法中都闪烁着群众智慧的光芒。 

聂荣臻选准李聚奎:解决战士“饥无食”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当几十万志愿军将士一跨出国门,立刻就遇到如何吃饭这个大问题。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为此,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急如星火”的指示:要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担负此职的“粮草官”。

选拔担任此要职人员的任务给了聂荣臻。

聂荣臻从全军的后勤领导干部中,选中了李聚奎,因为他熟悉李聚奎。第一次反“围剿”时,李聚奎曾带1个师歼敌数千人,活捉了敌师长李明。为此,聂荣臻曾将他抱起来高呼过“红军万岁”。李聚奎不仅打仗勇敢,完成重任坚决,更可贵的是他领导并参与了保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战略追击的大兵团、正规化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此次,非他莫属了。聂荣臻将李聚奎的名字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大笔一挥,一道抗美援朝战争的命令发出了!

1950年7月26日,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以此统一东北部队及边防军的后勤工作。李聚奎担任后勤部部长,不久,又兼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政委。

在开始运送物资的几天之后,李聚奎见到了彭德怀。一见面,彭德怀就要李聚奎汇报情况:“志愿军过江作战,要是没有弹药,没有饭吃,我可要找你算账!怎么办?能不能保证?”说着,彭德怀紧紧盯着李聚奎。

“一定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知道能保证到什么程度。”

彭德怀一听就火了,用手指着李聚奎并提高了嗓门:“仗还没打,你怎么就保证不了啦!”

作为彭德怀的老部下,李聚奎很了解彭德怀司令员的脾气,同他吵白搭,有问题不反映也是要挨批评的。李聚奎心里有苦处。此次非同一般,由于我军没有掌握制空权,物资刚开始往前送,3天就损失了400辆汽车。李聚奎实打实地向彭德怀司令员汇报了出来。

彭德怀思考了一会儿,说:“困难会不少,但要用一切办法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向上反映,我也想办法。可是有一点,作战物资是一定要保证的!”

李聚奎何尝不明白彭德怀此刻的心情。他回到东北军区后勤部机关,传达了彭德怀的指示,带领大家想办法。

李聚奎还真有办法,敌人在“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他却要建设一条钢铁运输线。1951年3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在一、三分部原来设置信号站的基础上,于运输干线上设防空哨兵,专门监视敌机活动。防空哨一建立,运输效率便大大提高,车辆损失明显减少。李聚奎建议在交通干线上广泛建立防空哨。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志愿军领导采纳,调了9个团共2万人的兵力,在2800多公里的交通干线上,设置了1568个哨所,形成了一支防空专业大军。

聂力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中写道:父亲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前线供应困难的电报,有时一天接到一大叠。有一些电报他印象很深。比如,有的部队第一次战役中饿饭3天;有的部队只能喝稀饭打仗;有的部队一边打仗,一边派人挖土豆充饥。彭德怀有次来电报,电文只有6个字:“饥无食,寒无衣。”父亲看了,心情沉重啊……

战士作战“饥无食”,李聚奎心里比谁都急,常常为此开会研究。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起了炒面。

提起炒面,李聚奎心头一亮,他猛然想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只身乞讨千里寻找红军的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的一种炒面,这正符合志愿军目前作战的需要。于是,他立即让后勤部的同志加工了一些样品送到前方,结果大受欢迎。

很快,李聚奎将炒面样品送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和几位副司令员得知试用结果并看到了炒面样品后很高兴,当即批准组织生产供应部队。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于1950年11月12日发出《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要求各系统、各单位日炒炒面任务不低于13.8万斤,20天内炒面总量不少于276万斤。在各级领导带领下,东北地区迅速掀起了一个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炒炒面的热潮。第二次战役前夕,彭德怀司令员让副司令员洪学智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好,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李聚奎赶紧电告总后勤部,要求从第二次战役开始,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粮食总量中,三分之一供应炒面。后来,彭德怀司令员又让洪学智副司令员起草一份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因敌机破坏,昼夜不宜生火做饭,夜间行军作战,所有部队对于东北送来前方炒面颇为感谢。请今后再送以黄豆、大米加盐制的炒面。”

11月17日晚,中央军委决定赶制干粮前送。周恩来决定在一周内赶制60万公斤炒面,送往前线。11月20日,又决定增加布置120万公斤炒面的任务并进行了具体分配任务,要求12月10日左右完成任务。到12月初,各大单位全部完成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包装,及时运送朝鲜战场。

12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专门召开炒面煮肉会议,对东北局机关、各系统、沈阳市、东北军区下达了完成炒面和煮熟肉的指标。

1951年5月19日,中南军区后勤军需部接到总部为志愿军炒大米125万公斤的紧急任务,军区动员驻武汉部队、机关、学校和地方政府,昼夜加工,10天内按时完成炒大米135万公斤的任务,并装车起运。一时间,国内有关省市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工作。城市、乡村呈现出“男妇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动人景象。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时间到制作车间,检查炒面质量,并与工人一起为志愿军制作炒面。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