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山上 红星闪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2)

胜利山上 红星闪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2)

——追寻红军在陕西的长征足迹

东征播下抗日火种

富县直罗镇四周群山环抱,柏山上松柏郁郁葱葱。

柏山下矗立着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从纪念碑背后的台阶拾阶而上,苍松翠柏间,长眠着648位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

他们当年的战斗经历,现在仍被后人讲起。“蒋介石调西线国民党军四个师的兵力,由甘肃庆阳、合水向富县进攻,并且调东线国民党军一个师的兵力,由洛川、富县北上,企图趁中央红军长征立足未稳,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的地区。”直罗镇烈士陵园每一个讲解员对直罗镇战役都熟记于心。

1935年11月20日夜里,在毛泽东指挥下,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从甘泉主动出击南下富县直罗镇,分别埋伏在镇子北面和南面,悄悄包围了驻扎在这里准备进攻红军的109师。

11月21日拂晓,直罗镇战役打响了。毫无准备的国民党军被“从天而降”的红军打得人仰马翻、四处逃窜,纷纷缴械投降,109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国民党军在直罗镇遭遇惨败。

“直罗镇战役胜利后,红一方面军积极组织了东征和西征,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富县县委讲师团团长高荣辉说。

瓦窑堡会议旧址由一排5孔窑洞组成。“茶壶、煤油灯以及其他陈设,当时开会的时候就是这样摆的。”王志厚是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原馆长,他摩挲着桌角说,“这张桌子所在的窑洞,正是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地方。”

瓦窑堡会议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走进延川县东征革命纪念馆,几行字非常醒目:“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这是毛主席对红军东征的评价。

1936年2月20日开始,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3月,毛泽东和彭德怀联名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号召爱国志士与红军联合一致抗日。

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展开,红军于5月主动回师河西。“红军东征历时75天,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歼敌1.7万人,筹措军费30余万元。”延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冯延东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首《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清涧县袁家沟创作的。大好河山展现在眼前,他欣然提笔。

80多年后记者再走长征路,8月的黄土高原绿意盎然,极目远眺,千沟万壑,生机勃勃!

越轰炸越强大的“红大”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志丹县采访时,红军大学艰苦的办学条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把这些写在了《西行漫记》一书中。

“1936年6月1日,红军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红大’随同党中央机关一起搬迁到志丹。”志丹县文管所所长李建翔介绍:“当时,学校把山崖上的烂窑破洞作为办学校舍。党支部发动学员自己动手,清除窑洞内外的杂草垃圾,选择最大的窑洞当教室,糊黑板、砌讲台、垒石凳,整理出了极其简陋的教室。将其他窑洞当宿舍,铺上木板和糜草做睡铺。”

谈起“红大”当时办学的艰苦,志丹县党史办原主任刘志学深有感触:“红军大学当时的主要教材就是讲义,讲义要自己动手刻板、油印。由于纸张紧缺,刻印的讲义有白纸、黄纸,还有红纸、绿纸,印得不清楚,看起来很费劲。甚至,有些讲义的纸张是用敌人飞机撒下的传单翻过来刻印的,而且,学员们吃的是带糠皮的小米饭、土豆和白菜,有时没咸盐吃。”

“面对艰苦条件,学员们在学习上也是如饥似渴、格外用功,中央领导和学校负责人知道后,多次要求学员劳逸结合,不能把身体搞垮。规定必须过星期天,不准留在窑洞里,要到室外去娱乐。可是,很多学员还是悄悄带上书,在山野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读书,偶尔放声高歌,憧憬革命的未来。”刘志学接着说。李建翔补充道:“根据我们后来的走访和部分学员的回忆,当时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能够反映出学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旧保持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有一天,教育长罗瑞卿拿来一叠花花绿绿的传单,对大家说:快来看,你们的身价又提高了!学员一看,是国民党的悬赏告示,上面说对共产党的干部无论是打死还是活捉,按职务大小奖励大洋若干。学员们一看,仅红军大学一科全体学员的“脑壳”加起来,就值好几百万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军大学一期各科学员没有来得及举行毕业典礼,就于1936年12月底分赴各主力部队及各条战线。”采访现场,志丹县党史办主任屈永明介绍说,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随党中央机关迁往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之后也是“越抗越大”。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