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战役

南口战役

粉碎三个月亡华妄想

1

1937年,中国军队在南口北山上抢修工事。

2

高楼烽火台残壁上,108处弹孔见证了78年前南口战役的惨烈。摄影 赵中鹏

3

1937年8月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个月,日军重兵扑向昌平北部南口重镇,欲从此地打通平绥线铁路,进而占领山西,控制整个华北。6万余中国军队集结在南口及长城一线,与7万日寇展开鏖战。

这就是与同时期“淞沪会战”齐名的南口战役。18天浴血奋战后,中国军队最终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1.5万人,阻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3个月亡华的妄想。

南口战役战场纵横3000平方公里,目前已勘察到的战斗阵地有近百个。8月7日,在南口战役爆发78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这场战役中的最高阵地——1390高地。那里,一面布满子弹孔的烽火台残壁,无言诉说着中华儿女抵抗日军侵略的悲壮历史。

上午10点,记者一行在南口战役研究者杨国庆的带领下,从昌平流村镇黄花坡徒步上山,向1390高地进发。

这是一处静谧的山坳。各色野花开满山坡,山上遍地松林,青翠欲滴。山谷间,蓝天白云,美不胜收。

1937年,同样是8月。这里却是一片焦土。战火、硝烟,弥漫了整个山谷。

“这地方,当地老乡叫‘倒卧坑’。”在黄花坡的一处草甸上,杨国庆特意提醒记者。为什么叫“倒卧坑”?老杨指了指周遭山林,“当年打南口战役,这块儿属于正面战场,战争结束的时候,山上到处都是士兵尸体,一层叠着一层,都呈倒卧状。当地老百姓就‘倒卧坑’、‘倒卧坑’地叫开了。”

紧跟杨国庆上山,沿着不到1米宽的碎石子路,在密林中穿梭、攀爬了2个多小时,到达山脊。这时候,杨国庆放慢了脚步。

“你们看,这儿就是过去的战壕、掩体。”拨开路边1人多高的荆棘,老杨让我们仔细观察靠近山脊处的一道浅浅沟痕。虽然只有二三十厘米深,但上下绵延数十米,很明显是人为开凿留下的印记。

“那时候的战壕,很多都是在靠近山脊线的地方开挖的。现在时间长了,快被抹平了。”杨国庆不无遗憾地说道。过去几年,他多次对这一带的战壕进行清理、踏查,曾挖出过不少弹片、子弹头等战争遗物。

山脊一线,战壕明灭可见,因为地势低洼易储存水分,不少地方长出了生机勃勃的灌木。“那会儿打仗的时候,山上可没这么多树。”老杨说。早年,因为附近村民砍柴烧火,这几片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一片。“没什么可遮挡的,日军一天好几趟飞机,目标全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即便这样,顽强的中国士兵仍然用步枪、机枪、手榴弹,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猛烈进攻。

越往山上走,空气越潮湿,不断有浓雾漫过山头。雾气缭绕中,能见度不到5米。攀爬到山顶,一座烽火台渐渐出现在视线中。这就是南口战役的最高战斗阵地——1390高地。

“1390说的是它的海拔,它的正式名称是高楼。”杨国庆介绍,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17日,南口战役中期,高楼烽火台已经被日军占领。“山地战双方都要抢夺制高点,这地方被占领之前,肯定展开过拉锯战。”

烽火台朝南的一面墙壁,坑坑洼洼,布满小洞和裂缝。小洞直径大部分在两厘米左右,有的斜斜地嵌入墙壁,手指头伸进洞中,探不到底。

“这些都是子弹和炮弹皮冲击留下的痕迹。”抚摸着这面残墙,杨国庆有些激动。2005年,他到黄花坡徒步,偶然发现了长城上的弹孔遗迹,由此才萌发了研究南口战役的兴趣。据他统计,这面墙壁上,子弹和炮弹痕迹总计有108处,有的还能从里面抠出半个子弹头。“从弹孔口径判断,大部分是日本人留下的。”

在烽火台周遭50米范围内,杨国庆经过数十次勘察,采集到了子弹头、手榴弹、军用水壶、马蹄铁、士兵遗骨等上百件战争遗留物。这些无一不证实着,78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

南口战役3000平方公里的战场上,以长城烽火台为战斗据点的,不在少数。沿陡峭的长城向东北方向行进1个多小时,就是又一处重要的战斗遗址——黄楼院西岔口阵地(又名西大岭碉楼阵地)。

烽火台废墟前,老杨举起右臂,端端正正敬了个礼。“这是当年刘芳贵团长发起反攻的地方。”

他所说的刘芳贵是国民革命军21师122团团长。1937年8月19日,他奉命率领士兵反攻被日军占领的西岔口阵地。“那天和现在一样,漫山大雾,刘团长率兵在大雾的掩护下向敌人逼近。结果老天不给力,在离碉楼50米的地方,大雾忽然被风吹散,队伍整个暴露在日军视线下。”杨国庆唏嘘道。当即,刘芳贵下令向碉楼发起冲锋。日本兵火力密集,刘芳贵身受重伤,下山后抢救无效牺牲。

倒在这里的,更多的是无名士兵。

去年8月底,同样是在这座烽火台,杨国庆无意间发现了两具完整的战士遗骨,其中一具遗骨的腹部位置还有一颗射入的子弹头。“从射入的子弹头判断,倒在这里的应是中国士兵。”此后,他分两次背棺木上山,将这两具遗骨安葬在烽火台旁的一小块平地里。

为缅怀这些烈士的英灵,过去9年来,杨国庆在南口及长城一线的战场遗址上,竖立了5处纪念碑。其中一处,就立在离1390高地不远的小山头上,碑体面朝南方——当年敌人进攻的方向。

南口战役从1937年8月8日爆发,到8月26日中国军队撤退结束,持续18天。据《昌平文史资料·南口战役专辑》记载,期间中国军队战死官兵9703名,伤23989名;日军伤亡约1.5万人。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南口战役就是一场败仗。但这场战斗,捍卫的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唤起的是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情和斗志。”杨国庆神情严肃地说,“这样的伟大牺牲和历史功勋,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在心。”

南口战役·故事

日军战场上投放毒气弹

今年50岁出头的杨国庆,其实是昌平一家食品店的老板。2005年在长城上发现弹孔之前,他和身边很多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还曾经发生过这样惊心动魄的战役。

抱着强烈的好奇心,2006年他自己花1000多元买了台金属探测器,对南口及长城一线进行搜寻。9年来他踏遍南口战役战场,搜集到各类战争遗物3000余件。用这些搜集到的遗物,老杨在自己的食品店地下室,建了一间小小的南口战役纪念馆。

走进这间小小的纪念馆,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残片。有子弹头、钢盔、日本刺刀、炮弹皮、搪瓷杯、飞机零部件,还有手柄残缺的手榴弹。对于老杨来说,最珍贵的展品是一个防毒面具,它被小心地存放在一个档案盒里。年深日久,防毒面具镜片已经脱落,滤嘴也已经变了颜色。

“这是2008年3月在流村一带的北齐岭阵地发现的。”杨国庆说,在那个不到3米长的战壕里,他先是清理出一把军锹,紧接着就从乱石丛中发现了这只防毒面具,“乍一看,像一张人脸,吓得我一身冷汗。”史料记载,日军在南口战场上投放了毒气弹,这只重见天日的防毒面具就是铁的证据。

在同一个战壕里,他还清理出了搪瓷碗、把儿缸、牙刷、牙膏、机油壶等上百个物件。一只半扣的搪瓷碗里甚至还有两个没有完全腐烂的蒜瓣。从牙膏上的中文,老杨推断,这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小型指挥部,因为受到日军炮火或者毒气的猛烈攻击,全部阵亡,因此才把所有物品留在了这里。

老杨特别珍视的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中国士兵钢盔残片。这是数年前他在东大岭阵地的胸墙旮旯里发现的,钢盔只剩下三分之一,但就在这三分之一的残片上,竟然有两处子弹穿孔的痕迹,并且相距不到5厘米。

“这名士兵肯定是阵亡了,看看这片钢盔,你就能想象当年的战争是多么惨烈。”老杨说着,语气凝重起来。

本文关键词: 抗战 经典战役 南口战役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