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徐小青: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的回顾(4)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六个关键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具体呈现出六个关键节点。

第一,确立党处理与农民关系的基本原则。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是我们党处理与农民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对农村政策的基点。改革开放41年来,我们始终遵循这一原则。

第二,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从农村改革的发展脉络来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特别是,这一制度的建立,确认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使农民有了迁徙和择业的自由,同时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回归农民家庭,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恢复建立农产品市场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中央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实践中从“双轨制”到逐步缩小统购统销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到1984年底,统购统销农产品品种从180多种减少到14种。并随着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最终取消统购统销及相应配套制度。此后,我们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体系。

第四,改革农业税制度。

进入新世纪,国家开始对农业税改革的探索与试点,到2006年逐步取消。总体上讲,农业税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消除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但是,这一改革进程并未完结,农业税费制度还要不断完善。

第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逐渐建立起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制度。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我们一直循着这条路不断前进。

第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主要是重塑城乡关系,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过去基本上只提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并且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就稳定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报告还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