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徐小青: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的回顾(5)

三、70年成就辉煌仍要砥砺前行

(一)70年农业农村的沧桑巨变

7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农业农村带来巨大变化。

第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的科技进步使生产力逐步提高,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从长期短缺到丰年有余。如今,农业的发展保障了我国近14亿人口的粮食供给,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和安全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实际上,农产品的供给变化,给国家整体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也为我国社会安定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农村经营体制发生显著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不同阶段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体制,到改革开放后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来说是一种探索,它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对农业保护的机制、城乡交流互动机制等。而这些机制,最核心的作用就是稳定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第三,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我国农村有2.8亿多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其中有1亿多劳动力是在乡村地区从事非农产业。自2015年开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逐渐超过家庭经营收入。

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发展困境,迈向了全面小康的目标。下面,通过一系列数据来感受我国农业农村的巨大成就。

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较高水平。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264亿斤增长到1978年的6095亿斤,2018年达到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09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472公斤,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四业产值的比重为57.1%,比1952年下降28.8个百分点。

乡村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1978年为11750万千瓦,2018年达到10.0亿千瓦。科技助力粮食单产不断提升,由1952年的88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375公斤/亩。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18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农村电气化有序推进,农村用电量,由1952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9359亿千瓦时。公路和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万公里;全国有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99.5%的村通电话,82.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

农业新模式大获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快速发展。2018年末全国农业设施数量3000多万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2018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全国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年仅为44元,2018年达到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5.5%。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当年价)衡量,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越织越牢。

总之,我们在农业农村发展方方面面的变化是巨大的。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