绠短汲深 学以补之

绠短汲深 学以补之

先秦典籍行文的一个特点是好做譬喻,往往借助神话人物或先贤诸子之口,以寓言形式阐释道理。《庄子·至乐》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颜渊要东去齐国,孔子面露忧色。子贡问为什么,孔子答道:“从前管子有句话说得很好,‘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我恐怕颜渊会去跟齐侯大谈尧舜黄帝的道理,齐侯听了不但不能理解,反而会产生疑惑,如果那样可就糟了。”

这里所说的“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后来被简化为“绠短汲深”,用来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被用作自谦之辞。如,唐代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中就曾写道,“诚智小谋大,绠短汲深,加之数年,可以集事”。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水平有限,只好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手头工作。

绠短汲深,探讨的是本领问题。《庄子·至乐》记载,孔子认为万物各有其形成的道理,而形体各有其适宜的地方,不可损益,很难改变。但如果从发展和辩证的眼光来看,“绠短者”未尝不可以补其短,人的本领也不会总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想不想改变,如何去提高。

避免陷入绠短汲深、才不配位的困境,贵在有自知之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连他父亲都驳不倒他。赵奢不喜反忧,认为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赵括果然临阵大败,为绠短汲深付出惨痛代价。与之相比,扁鹊显然更有自知之明,当别人称赞他医术高明时,他却谦虚地谈起了他的大哥、二哥,认为大哥“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二哥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而自己“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有了这份谦逊自省,人才能不断增长本领、始终保持进步。

本领高低是相对的,就像跑马拉松,一开始跑在前面的未必都能笑到终点,反之,资质差的“驽马”未必不能通过锲而不舍的“十驾”达成目标。变化的机枢,就在学与不学。《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孙权曾劝吕蒙“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你说军务繁多,能忙过我吗?我经常读书,觉得很有好处。”吕蒙于是洗心向学。后来有一天,鲁肃和吕蒙一起议事,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原来那个不学无术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换个眼光看待对方了。”正因为好学上进,“吴下阿蒙”才会令人刮目相看。1939年,毛泽东曾对干部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他给大家打了个比方,“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而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不仅要学,还要持之以恒地学、由浅入深地学,始终保持学习的“饥饿感”,养成不断“进货”的好习惯。

绠短汲深,学以补之,这个道理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依然有所启发。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必然越高,所以党的十九大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要求。只有加强学习,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练就过硬本领,克服本领恐慌,更好地迎接风险挑战。(宗齐)

本文关键词: 鲍爽 先秦典籍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