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出来的形式主义

防止“+”出来的形式主义

“互联网+某某”“党建+某某”“服务+某某”“人才+某某”……少数机关单位工作汇报、文字材料、领导讲话中,常出现类似“XX+”的新词。往往,这些新词无非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一个“+”连接在一起,然深入究理却毫无联系,尤其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起到任何融合互通的作用。换而言之,“+”只不过是两个词之间“生搬硬套”的强行搭配。在现实工作中,要防止这种“+”出来的形式主义。

“+”有“加”的含义,却胜过“加”的境界。要知道,工作创新上将两种事项进行融合与互渗,通过优化流程、形成机制、贯穿融通化为一体,一个“+”代表是一种“乘法效应”,起到“1+1>2”的效果,不是简单地做“加法”。比如,“互联网+某某”必然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域块等载体,为某项工作发挥了“如虎添翼”的功能。若用了一个“+”,两项工作还是“各行其道”、甚至“一毛钱关系也没有”,那无非还是博人眼球的伪创新。

“+”来“+”去,横空造一个新词,造的人似懂非懂,看的人云山雾罩,上级与下级彼此心照不宣、心知肚明“新瓶装旧酒”,却以此作为“亮点”和“特色”。所以说,“+”极容易“+”出来形式主义、务虚主义。须知,汇报文字等是为实干政绩画像的,滥用、乱用“+”,夸大了成效、加码了作为、掺入了水分,就难以避免“为了造词而造词”、陷入空对空的假把式。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可以有,虚头巴脑的“+”不能有。一个“+”必然要在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中有发射,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佐证。若脱离了实际情况、偏离了工作成效,从网络上、书本上、材料上“推陈出新”,坐在办公室、会场上、电脑桌“闭门造车”,那么此“+”就是“假”,只会起到“-”的反作用,减掉了作风、挤掉了务实、贻误了事业。(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024/1063865.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