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赵英: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就与展望(3)

三、新中国工业化70年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一)新中国工业化70年的阶段划分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启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以政府推动的方式,动员全社会投入工业化建设;工业化在受到封锁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资金,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基本框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工业体系、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私营企业逐步在大多数产业中居于主要地位,外资、外企逐步加速进入中国;外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矿物资源等)的利用更加充分;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工业化进展迅速,加速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阶段;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持续加速。这个阶段又以中国2001年12月加入WTO为分水岭,分成加入前、加入后两个小阶段。在下文分析这两个大阶段时,对这两个阶段中的重要时期,我将做比较详细地分析,同时对当时的发展路径、区域布局、工业政策、产业发展等分别予以描述。

(二)第一阶段:新中国工业化的启动与奠基(1949年—1978年)

1.新中国工业化启动的前提条件

第一,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除东南沿海、东北地区以及武汉、重庆等作为帝国主义沿江据点的大城市外,广大内地没有什么工业。1949年,机器大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到17%;1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只有4种高于印度。基础设施同样落后。铁路和稍微像样的公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铁路总长度仅有2万多公里,能通行的铁路只有1万多公里。各类公路加在一起才有8万公里。民航和管道运输处于空白。1949年美国的发电量为中国的80倍。邮电通讯方面更是落后。

第二,冷战发生。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封锁;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工业建设不能不考虑到战争爆发的危险和国家安全,这种考虑深深影响了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工业发展方面的决策。

第三,工业发展指导思想有争论。在开始制定“一五”计划时,曾经发生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是轻工业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中国工业化在起步时根据国家面临挑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而决定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因为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有发展轻工业的基础。要发展轻工业,但轻工业的机器设备从哪里来?要发展农业,农机设备从哪里来?当时中国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还是要发展重工业。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很深入的。

第四,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财政底子薄,金融秩序混乱。

第五,面临西方国家的禁运、封锁。最突出的就是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COCOM)。巴黎统筹委员会一直到苏联解体才改变存在方式,现在叫“瓦森纳协定”,在高精尖技术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方面一直在对中国封锁。

第六,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就有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兴办小型工业维持财政的经验,但缺乏工业建设经验。1952年7月,陈云同志领导中财委试编制《五年计划轮廓草案》25本小册子,并征询了苏联的意见。

第七,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曾经设想有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但是很快就被建设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构想取代。

第八,利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薄弱工业基础。旧中国的工业遗存对新中国的工业启动、工业布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轻纺工业在上海、江浙一带继续发展,重庆的军事工业也利用了旧的工业基础。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开展了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建设。“156项”,实际投入施工的是150项,其中军事工业企业44个(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工业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和医疗工业企业3个。这是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系统从外部引进工业技术、企业和管理方法。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金钢、矽钢片、复合不锈钢板、无缝钢管、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警戒雷达、汽车、万吨海轮、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大容积高炉设备以及新型机床等,“一五”之后都能生产了。除了苏联之外,东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也帮助中国建设了68个工程项目,其中包括若干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等项目。

“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是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67.8%,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28.6%。“一五”计划是大家公认的计划经济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些工程的建成使中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框架。武器装备系统基本完成了“引进苏联技术、产品、制造工艺,自己制造”的制式化配备。更重要的是,初步学习了现代工业设计、管理运营,培养了一大批管理、规划当代工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一五”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这一阶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关系”,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对这十大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对计划经济时代推动工业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一五”期间,中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我国建立了国家计委,通过计划统一分配重要生产资料、技术力量、财政资金、外汇;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工程;成立了国家经济委员会管理企业生产、经济运行。1953年至1956年,我国最终形成了“全包全统”的一体化投融资管理体制。“一五”期间基本建设资金来自中央财政的占79%。计划经济体制下,陈云同志于1954年6月向党中央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时,提出了“四大比例”,即:农业与工业的比例;轻重工业的比例;重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之间的比例。这个比例也反映了我们对工业化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工业发展也有这些比例问题。

“一五”期间,基础建设的大项目完全由中央来投资建设。国家财政投入起着主要作用。五年中国家财政投入1354.88亿元,占同期国民收入的1/3。国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财政税收体系。工业企业利润、折旧全部上缴政府。金融体系基本上是财政和计划体系的附属。金融体系实际上起到出纳的作用。计划定好了,财政拨款,再从央行拨到各个行,比如工商银行专门管工业生产的,建设银行管基建,再进行具体的资金划拨。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吸收农业的资金。“一五”期间,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约占1/4。外债占财政收入的4.7%。在建设过程中,中国政府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了技术专家,派本国技术人员到这些国家学习,同时注重形成自身的管理、技术、工人队伍,系统地学习了设计、规划、产品制造方面的工业化知识。这为后来中国独立根据中国路径来推动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我们建立了政府直接管理工业企业的体制,设立了很多的工业专业管理部门。比如,从第一机械部到第八机械工业部,分工很细。还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私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品种,制定了国家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了企业管理制度。围绕工业发展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大学。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了科研、教育发展的重点。进行了广泛地社会动员,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产业布局上看,这个时期新建重点项目主要是在内地。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发展,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包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是以军工产业、基础工业(能源、化工、石油、有色金属、钢铁)、重工业为主,兼顾轻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投资比为1∶7。

“一五”计划的执行取得了重大成功。与1952年相比,1957年各种主要工业品增长迅速:钢产量从135万吨增长到142万吨;发电量从72.6亿度增加到159亿度;原煤从6353万吨增加到1.13亿吨;发电机从3万千瓦增加到22.7万千瓦;电动机从64万千瓦增加到105万千瓦;汽车从0到4000辆;等等。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军事工业基本骨架初步建立,能够为部队提供制式装备。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