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观照

【2019-1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观照

[中图分类号] B261;D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11-0038-04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新思想传播的历史高峰时期之一。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人系统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性著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新青年》杂志1919年第6卷的5—6号分两期刊发的。这期间刊发的研究马克思的文章有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还有一篇《马克思传略》,译文《俄国革命之哲学基础(下)》,同时转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奋斗的生涯》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其深邃独到的剖析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的引领者,标志着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所以不同凡响和具有代表性,不仅仅在于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值得进一步认识的是这篇文章内在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个统一,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其内在思想的深邃和博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今天,更加自觉地继承其思想精髓,将改革进行到底,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新时代。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的革命性开启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的先声

李大钊是中国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前,他一直以民主主义视角密切关注研判欧洲革命形势。在俄国二月革命时,就曾说过:“世界政治之潮流,并吾国民主政治之运命者甚巨。”为了对欧洲革命进行系统研究,他还准备撰写《俄罗斯大革命史论》。在连续发表“欧洲各国社会党之平和运动”之后,于1917年5月的 《自由与胜利》一文中,李大钊预言:“此次战争告终,官僚政治、专制主义皆将与之俱终,而世界之自由政治、民主主义必将翻新蜕化,以别开一新面目,别创一新形式,蓬蓬勃勃以照耀二十世纪之新天地。”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敏锐地把握住这个重大革命性事件,以历史眼光看待这次革命的意义,把十月革命看作影响未来世纪文明的绝大变动。这在当时是站在时代发展最前沿得出的政治形势判断。

对于俄国革命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李大钊深入地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时候的李大钊逐步从单纯的追寻民主主义向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转变。在身边的一些人思考如何实现民主主义目标、建立平等经济组织,实现“世界庶民主义”等问题时,李大钊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了。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主要讲了唯物史观、阶级竞争说、经济理论三个主要问题。他在研究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识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导致社会革命的必然规律。对于“阶级竞争说”,李大钊指出:“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全因为土地共有制崩坏以后,经济的构造都建在阶级对立之上。”阶级竞争与唯物史观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得以明确阐述,即唯物史观是第一说,阶级竞争是第二说。在这里,李大钊实际上把唯物史观与阶级竞争解释为为什么要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从这个时刻开始,李大钊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阐释问题了。在实践层面,李大钊先后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开始进行把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尝试与努力,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力量。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十月革命以后最早的系统、完整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这篇重要历史文献与之前后刊发的文章,成为李大钊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成为中国人民探求革命道路的里程碑。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的科学性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在李大钊看来,作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分为三大部分:一个是历史论,即社会组织进化论;一个是经济论,即资本主义经济论;再有是政策论,即社会主义运动论。在三大理论分析基础上,李大钊指出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豫言”:即“资本主义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组织,是必然的运命”,以及“断定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李大钊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体现出的重大创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唯物史观能造出有一定排列的组织,把经济、法律、历史联为一体,原因在于发现了阶级竞争的根本法则,在于发现了经济现象对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提高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仰,发挥了经典般的效力。

世界的革命运动发展需要真理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也需要真理指导。在急需解决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拨开迷茫指导中国革命发展道路方向的有力思想武器。与此同时,世界形势的变化加速了他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他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中,揭穿了日本推出的“大亚细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吞并中国的大日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寻求社会“大变化”需要理论上的指引。李大钊强调首先要翻译研究关于社会主义的名著。至于中国能否实行社会主义,李大钊认为就经济条件而言,必须有“兼程并力社会共营的组织”,即依照社会主义组织经营。李大钊在后来的《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实行社会主义精神,随着阶级制度的消灭,就变成了以事务的管理代替人身的统治。这些论述,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乃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奠定了理论研究的基础。

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谈论的中心问题。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走社会主义道路更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追求方向。陈独秀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得到启发。1920年,在陈独秀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上海工人阶级第一次世界劳动纪念大会活动、创办工人周刊《劳动界》,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1920年,随着共产主义小组在北京、上海开办劳动补习学校,以及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的成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开始形成知识分子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新局面。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思考社会主义道路。据相关资料显示, 1923年4月13日,中国大学曾经在建校10周年纪念日举行一次公民常识测验。其中一项是“你欢迎资本主义吗”,结果是不欢迎者1991票,占73%;另有一项“你赞成社会主义吗”,表示赞成者2096票,占76%。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喜恶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代表阐发的理论价值和思想价值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本借鉴与启示

在当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解读并不止于这一篇文章,还有《再论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这些文章形成了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主要代表的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和解读。其中所阐发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传统的形成,以及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思想价值。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造中国社会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抉择指明了方向。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各种思想交汇并出,各种主义叠起,此文是寻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解决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率先发声,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后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样本。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使得李大钊逐渐接受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这也成为中国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也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现历史性飞跃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也要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阐述唯物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从唯物论历史发展看,马克思并不是首创者,但却“持有独特的史观”。对于马克思的这个史观,李大钊指出:“离开他持有的史观,去考察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李大钊在研究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认为不仅要研究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社会改造的历史,也要关注人的伦理层面的改造,由此而衍出他的“物心两面改造”说。这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学习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从来都是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的。

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伟大意义。李大钊一直高度重视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率先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他对民众的关注度关系密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人民群众的表述虽然不多,但却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李大钊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劳工阶级联合起来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经济与思想变动的关系问题。李大钊认识到了“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起劳工阶级的自觉,应合社会的新要求,就发生了‘劳工神圣’的新伦理,这也是新经济组织上必然发生的构造。”对劳工阶级的尊重,体现了他的“劳工神圣”的新伦理观,这显示了他是坚定的人民利益代表者,也同样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把握时代潮流时所具有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重要启示。一是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时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经过长期且无数斗争之后的历史性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历史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也是不断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迈进的必然要求。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只有长期坚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克服、战胜前进中的一切困难。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长盛不衰的法宝。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始终把握好革命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这是李大钊这篇文章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遗产。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最深刻、最具有革命性的真理,其革命性是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的。李大钊从十月革命后就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他看到苏俄革命的结果和急切盼望改造强盗世界的一个思想上的回应。这个回应是建立在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分析、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充分体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个思想遗产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值得我们在这篇文章发表百年之际为之深切纪念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大钊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刘汉峰,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