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制度成为敬畏民生之心的坚强保障(2)

让制度成为敬畏民生之心的坚强保障(2)

——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七)

摘要:制度兴,国家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不是用来折腾的,党员干部对民生要始终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尊重常识、遵循规律、不违民意,确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唯有将《决定》精神落实到位,才是确保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关键所在。

1.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2.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3.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4.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5.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

6.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7.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领事保护工作机制,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

8.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五、筑牢民生之盾,扭住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不放松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是民生之盾。基层是治国强国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重心和难点均在基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并明确建立健全以下制度:

1.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4.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5.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6.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

六、紧盯民生之源,扭住保护环境不放松

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发展、关系民生的基本国策。作为民生之源,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搞好生态环境,给人们以舒适的居住环境,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如今,“开窗见田、推门见绿”的田园风光,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也是中国梦、个人梦的一部分。《决定》让人们再次看到党和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

2.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

4.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6.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

7.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8.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七、奠定民生之魂,扭住文化建设不放松

文化是民生之魂。文化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支撑和智力保障。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愈加证明,民生不仅仅是基本物质要求的满足,还与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为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决定》重申了这些制度: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

3.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5.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6.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7.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

制度兴,国家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不是用来折腾的,党员干部对民生要始终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尊重常识、遵循规律、不违民意,确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唯有将《决定》精神落实到位,才是确保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关键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