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治理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活跃起来的概念,但全球治理实际上早就存在,典型的代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国际机制安排。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主体不仅限于主权国家,但主权国家在其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主权国家为了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都在努力以不同方式参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与国际话语权紧密相关。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国际话语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意味着在全球治理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和影响力。

全球治理与国际话语权关系密切

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上一般也处于强势地位。国际话语权主要分为制度性话语权和舆论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制度中的代表权、发言权、投票权等具体权利,如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占有高比例的投票权,也决定了其掌握着这两大经济组织的话语权。一个国家在国际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制度性话语权也就越强,其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舆论性话语权,是就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而言的,主权国家通过外交、媒体传播、民间交流等渠道,将蕴含一定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因素的话语传播到国际社会,并得到其他国家和民众的接受和认同。国际的舆论像国内舆论一样,会影响到治理主体的地位与影响力。

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志。回顾世界历史,那些主导国际社会发展的强国都拥有很强的国际话语权。工业革命以来理性与科学取代了宗教信仰,西方所倡导的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话语随着列强的扩张也传遍了世界,成为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在制度性机制上,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等国际会议制定了许多规则,也规范着各国的外交行为。进入20世纪以来,英法美主导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英国和苏联主导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在这里,特别值得谈谈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经济总量就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才成为在各领域都具有强势话语权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进行全球战略布局,设计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调节世界各国经济矛盾的机制。在与前苏联的对抗中,美国也特别重视占领舆论高地,建立了“自由欧洲电台”“美国之音”等传播工具,好莱坞大片对推广美国的价值观也起了重要作用。苏联东欧的剧变,更突出了美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

从当代世界的全球治理情况看,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人类追求和平与正义的共同价值理念,保障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大国在其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起了重要作用。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下,国际话语权的态势也在发生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内部问题多,全球治理的意愿在下降,美国频繁“退群”,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导条约等,“退群”意味着不承担国际责任和不用承担相关费用。国际社会治理的赤字突出,但这并不表明西方强国在放弃国际话语权。美国一方面联合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塑造一个零关税的自由贸易体系,特朗普主张7个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实现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这显然是向WTO机制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美国频繁动用国内法对其他国家进行长臂管辖,其实质是反对全球治理中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国际舆论界,西方仍然占据话语优势。因此,在全球治理领域,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仍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内容。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增强国际话语权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体系,但主要是接受国际体系既定的议题、话语和规则。随着国际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正在从一个世界大国崛起为世界强国,从世界的边缘地带进入世界的中心,中国需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为此,中国积极增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提出自己的理念与规则。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提出了一系列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理念,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共商共建共享”等,体现了中国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关切。中国在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弱势地位在发生变化,“中国话语”已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开始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同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现今的国际制度中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中国还创建了亚投行,促使金砖五国机制、上海合作组织、G20等国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使中国的国际舆论性话语权和国际制度性话语权都有了很大提升,但从总体看,无论是制度性话语权还是舆论性话语权,还与中国的国家实力不相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比以往更重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为增进自己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出了许多主张,参与制定新的规则。提高中国的国际舆论话语权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对于国际社会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如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气候变化、核安全等,要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二是努力掌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释权。提出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内成功使7亿多人脱贫,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却在西方占主导的国际舆论界经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三是提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如果这三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中国的国际舆论性话语权将更具世界影响力,对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将起促进作用。

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质是提高制度性话语权

参与全球治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使舆论性话语权所反映的诉求通过一系列机制性安排,成为国际通行规则,形成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充分利用主场外交和多边外交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理念,提高舆论性话语权。舆论性话语权往往是为制度性话语权服务的,能够提出切合本国利益的理念,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进而掌控议程设置权和规则制定权。增强舆论性话语权最重要的是要占有道义的制高点,反映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推动国际社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现行国际秩序规则。

现行的国际秩序规则大多是二战结束前后建立的,那时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多少发言权,这些规则显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而进行相应调整。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提高,成为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出资方,自然要承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在中美发生经贸摩擦的背景下,改革WTO规则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欧美国家都有自己的诉求,中国也需要制定自己的方案。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还有一些新的领域需要制定国际规则。如在互联网领域,中国提出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为了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做了许多工作。一方面,中国积极创设国际组织和机构,如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了系列经济合作机制,使中国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具有制度影响力。另一方面,改革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增加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同时,中国重视向国际组织输送高级人才的工作,增加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比例。

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都需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中国现在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和资源占有量还落后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还很不够。因此,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增强国际话语权需要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科学运筹。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