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精致城市应处理好五对关系

建设精致城市应处理好五对关系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沿着精致城市方向发展。建设精致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好生活应有之义。从整个国家的发展版图上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往往越注重城市的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致的设计理念、系统的科学布局,以及对问题的不懈改进,理应成为每个城市的建设追求。

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以顶层设计引领精致城市建设。“知”与“行”有三种关系。一是先行后知,二是知行合一,三是先知后行。三种关系,针对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基本采取“先行后知”辅之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对“什么是城市”“如何建设城市”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城市只能大胆闯、大胆试,一点点摸索,出现问题及时应对,发现问题马上纠正,在实践中逐步明晰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后知”“知行合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的理性选择,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多,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的城市总数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17年的657个,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 17.92%发展到 2017年的58.52%。如果还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旦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损失将是无可挽回、无法弥补的。所以,现在要把理念转变为以“顶层设计”为主,辅之以“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先知后行”辅之以“知行合一”“先行后知”。“摸着石头过河”属于问题思维,“顶层设计”属于目标思维。从问题思维转为目标思维,有利于加强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能够对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防止出现方向性错误;有利于有效衔接各项城市建设措施,克服城市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片面性;有利于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扯皮、拖延不决的现象。

因此,建设精致城市,要在“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尤其要明确精致城市的内涵与外延。精致城市的内涵,就是城市的人文精神;精致城市的外延,就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体现并由此形成的城市风格。明确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才可以通过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等方面来体现这种人文精神,才可以凸显城市的风格。

处理好“特”与“普”的关系,以鲜明特色点亮精致城市建设。在精致城市建设中要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处理好“知”与“行”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精致城市的“普遍性”,就是凡是精致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都以精致为标准;精致城市的“特殊性”,就是每一座精致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理念。精致城市一定是特色鲜明的城市。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威尼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到中国的苏州、杭州,无不如此。

以公园为例。不论是哪个城市建设一座公园,都可以在公园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以及亭台楼阁上设计建设得非常精美,这就是精致城市建设中的普遍性。但一个城市的公园如何避免与别的城市公园同质化,这就是精致城市建设中的特殊性。如公园里的灌木造型,一看就知道这是这个城市理念特有的体现;公园里的卫生间,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浓浓气息;公园里的建筑物,一打眼就是这个城市的深刻印象。假设一个城市要凸显海滨城市的特色,就完全可以把包括卫生间在内的各种建筑物的外壳及里面的设施、灌木的各种造型、道路的各种标志等,都以海洋生物、海洋颜色、海洋精神等作为设计的蓝本。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以内外一致织密精致城市建设。在精致城市建设中,既要处理好“理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又要处理好“面子”与“里子”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理念”统领“表现形式”,“表现形式”服务服从于“理念”。也就是说,精致城市的“内涵”一旦确定,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就必须围绕着“内涵”展开。“表现形式”体现在展现“内涵”的各项标准上,各项标准许多方面都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来明确。有了标准,就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还要处理好“面子”与“里子”的关系。精致城市的建设,不但要抓主干道、重点建筑物、主要景点等“面子”,更要抓城市深处的“里子”,二者不可偏颇。从某个方面来讲,“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因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是精致城市建设的目的,而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小区、胡同、生活设施等建设最能进入百姓的“法眼”。

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以“软硬兼施”夯实精致城市建设。精致城市建设,既有物质层面的要求,也有精神层面的要求。一“硬”一“软”,二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硬”建设来展现“精致”,更需要“软”建设来成就“精致”。

“软”建设对“硬”建设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软”建设是发动机,为“硬”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如果能把建设精致城市上升到理想信念的境界,这个城市想必定会精致。“软”建设是灯塔,为“硬”建设指明方向。只有“软”建设确定的精致城市的内涵与外延,才有“硬”建设的施展拳脚。“软”建设是源头活水,为“硬”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没有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撑,就难以持久。“软”建设是防火墙,为“硬”建设保驾护航。表现在出于对精致城市的认识和追求,应出台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等所提供的制度保障,二是出于对精致城市的认同和向往,应唤醒民众参与精致城市建设的自觉性。

由此可见,“软”建设是“硬”建设的基础。在精致城市建设中,要防范出现重“硬”轻“软”、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把“软硬兼施”作为精致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以共建共享推进精致城市建设。“主体”就是城市的居民,“主导”就是城市的党委和政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享。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不仅涉及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涉及到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更涉及到建设精致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致城市建设没有党委和政府的主导,没有广大城市居民的全面参与和支持,都是难以想象的。

在精致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重视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弱化甚至抛弃广大城市居民主体作用倾向。这种倾向,有可能偏离广大城市居民对精致城市的认同,从而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可能形成“精致城市建设是当官的事,与百姓无关”的认识。

“主体”与“主导”的结合,贯穿于整个精致城市建设的始终。从方案的制定、实施到后续的维护,都需要“主体”与“主导”紧密结合。精致城市的建设方案有宏观也有微观。一些微观方案如小区的卫生管理、花坛维护等,如果以购买服务方式来承担其职责,既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又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还可以收到可持续性的维护,充分体现共建共享理念。“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处理得好,精致城市建设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决策失误。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