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华文:非遗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2)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现状

(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及最初的对策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有的学者就我国自然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提出了建议,而对于文化生态学及其与民族或区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也在同期开始进入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视野。陈为的《文化生态学与海南黎族》就是解释黎族文化与生态关系的研究,但它非常明确仅仅是对于文化与生态关系的讨论。也就是说,关于文化生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展开。1987年,纳日碧力戈的《民族社会的文化生态》一文关注了民族之间内在的文化生态平衡主要在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一体的生态体系,是较早对于文化生态自身作为整体或一个体系进行考察与探索的学者。之后,相关的研究与讨论逐渐增多,主要集中于民族生存与文化生态之关系、文化与自然生态之关系和文化生态系统内生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讨论。这就是说,当时没有涉及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问题,但已经认识到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当然,对于这个问题,西方很早就意识到了,他们在17世纪时就已提出自然生态的理念,在18世纪时提出文化生态的理念。他们认为,文化像自然一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种文化依存于另一种文化存在。也就是说文化与文化、文化与自然是有关联的、相互影响的。

2000年,包万泉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目的是抵御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霸权文化。这应该是最早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包万泉认为,民族文化生态就是指民族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共同形成的结构系统,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要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与均衡性,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协调性,使其在既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继续生存和发展,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形象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什么中国学者会这么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强势文化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所谓的“文化一体化”,而这实际上就是用美国文化替代世界上的所有文化。在这一背景下,法国抛出了“文化例外”的概念,并长期坚持这一原则,倡导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这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候,我国学者也意识到世界文化多样性对我国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想法。此后,各民族或各种文化形态要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呼声不断出现,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研究的对象。当时提出的一些理念,值得我们深思,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居留地。

2005年,全国性非遗保护工作逐步展开,一些早期开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地方,则争取建立省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刘魁立针对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率先从学理角度进行较全面讨论。他在《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一文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涵和建设原则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因此,从学理角度看,当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是对于自然生态保护到文化生态保护,特殊的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到具体或普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区保护的一种发展和成熟。这是一个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文化生态区保护的影响。从1995年到2007年,短短12年时间里,快速建成10余座生态博物馆,它们分布于我国西南的贵州、广西、云南和北方的内蒙古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省份。20世纪70年代,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理论在法国诞生。之后法国、挪威、芬兰等国家建起生态博物馆,而我国是1995年开始这一模式的。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基本为根据少数民族的分布状态,指定相关村寨或一定的区域为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建立资料信息中心,收集、保存和展示村寨或群体的实物和社区的历史,供学者查阅和研究;通过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实现社区文化的传承。注意,这要求按照传统文化传承,但有的时候跟现代生活方式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

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建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一个深山上的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梭嘎是乌蒙山腹地的一个苗族村寨,社区内生活着一个苗族的分支,共有4000多人。1998年10月31日,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这种划定村落为区域进行传统文化整体性保护并使之存续于现代社会之间的方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形成和保护区的设立,起了非常直接的影响。这里请注意,我们是以非遗保护为基准,并不强制保存所有的传统生活方式。

(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

2007年3月30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在福建厦门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并发表讲话。她在阐述闽南文化的独特性之外,要求做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2007年6月9日,当时的文化部在福建省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此开启了中国式保护非遗实践的独特方法和途径。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主要包括泉州、漳州、厦门三个设区市,人口1390多万,面积2.52万平方公里。此区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闽越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遗存,并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体系。设立保护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运用闽南文化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当然,还有文化传承的目的。

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同时,当时的文化部决定在全国范围设立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项工作陆续展开,并在很短的时间里进展迅速,截至2017年1月,已经完成2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批复。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在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截至2017年,已经建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46个。

其中,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都有哪些?名单如下:

1.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2007年6月);

2.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安徽省、江西省,2008年1月);

3.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2008年8月);

4.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陕西省,2008年11月);

5.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2010年5月);

6.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湖南省,2010年5月);

7.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浙江省,2010年6月);

8.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西省,2010年6月);

9.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省,2010年11月);

10.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2010年11月);

11.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2011年3月);

12.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省,2012年5月);

13.黔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贵州省,2013年1月);

14.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广西,2014年1月);

15.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西省,2013年1月);

16.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2014年1月);

17.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湖北,2014年9月);

18.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庆,2014年11月);

19.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2017年1月);

20.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河南,2017年1月);

21.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2017年1月)。

上述2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15个省、1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主要有汉族、藏族、土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23个民族。今后,我们国家还会继续设立更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里要注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民族,指的是聚居的民族。举个反例,比如北京,56个民族肯定都有人在这居住,但它不能算是56个民族。

前文提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依据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导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这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这里面注意一个词:文化形态。什么是文化形态?我个人认为,文化形态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存在的一种具有独特发生发展历史、与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相连,拥有可以被概括或提炼的文化特质或特色的文化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或民族文化特色。所以现在,基本不提文化形态,都是讲文化特色或特色文化。

(三)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

根据有关规定,在正常的程序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之时,相关的区域必须制定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这个纲要不仅要对生态保护区的文化作出定义,也要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保护目标、保障机制等作出概括性或原则性的叙述,同时还有一个相关图件和内容的附件。文化区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评审之后正式下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才开始进入实践探索的保护阶段。

有关部门要求规划的总时长是15年,分近、中、远期,实际上是五年为一周期。实际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像一种非遗保护方法,处于实验阶段,因此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要有一个纲要,但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不是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专家咨询过程中,也会出现各执一词的现象。比如,专家间的争议就有纲要的编制是侧重于是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保护还是自然生态保护,又或是所有都保护?如果所有都保护,就必然会涉及多方利益,又存在多部门协调的问题,非常复杂。

2007年设立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总体规划在通过多次征求意见、多次修订之后才在2012年获得原则性通过。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也出现差不多的情况。这说明不管是有关部门聘请的专家还是相关领导,对于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把关,都是非常严格的。为什么?如果在早期编制总体规划中不严格,那后面的实践就会收到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总体规划是对于一个区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并且将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及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各种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等,统一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中进行整体的、有序的、可以控制的、互相关联的保护。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工作。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